山丘之下 生命至上——我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侧记
本报记者 宋金婷
“今天中雨转大雨,请村民们密切关注广播,收听汛情雨况,做好随时转移准备。”一个个竖立在蜿蜒山路的智能广播“小喇叭”在雨中清晰播报当天的雨情,温暖熟悉的声音在雨中的山区显得更加悠远。
当暴雨倾盆时,眼瞅着山洪、泥石流一触即发,此时怎样才能第一时间将危急信息告知村民,怎样通过群测群防网格化管理体系安全转移群众,又如何在山丘之下为百姓撑起“生命的保护伞”?近日,记者走访了霍山部分山区,去看看我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是如何让平安的声音插上翅膀,飞到老区的山山水水、田间地头。
智能预警传递“平安之声”
一根10多米高的电线杆顶上,高高地挂着两个大喇叭。
7月初,记者走进霍山县黑石渡镇黄家畈村,远远就看到了架设在山路边电线杆上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之一——“平安之声”小喇叭。“除了这个,我们还有一整套的山洪灾害预警体系,有了这个‘法宝’,我们才能第一时间发出预警,确保群众安全。”村书记万家华看着记者不大相信的眼神,讲述了前不久防汛的经历。
6月22日,霍山普降大雨。由于黄家畈村处在深水河下游,地势低洼,自古以来有“水来成河,水去成滩”的讲法,眼看着水就要涨起来,此时,万家华收到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发布的山洪预警信息,这时候如果再出去挨个敲门告知群众赶紧转移,已经来不及了。“快把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打开,通知全村注意安全,随时准备转移。”万家华打开智能广播系统,对着里面喊话,并拿着铜锣敲,让大家警戒起来,并不停地播放雨情汛情,
让群众知晓外面的情况。
夜晚的声音格外清脆,一时间,群众听到广播后,都纷纷敞开大门,一方面自救,另一方面互救,干部群众一起转移抗灾。“后来我们第二天去挨家挨户查灾的时候,粗略统计了一下,大多数的群众都听到了我们的喇叭声,并且起来了,随时关注雨情。”万家华说道。
除了智能广播系统,还有更多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秘密武器”。据了解,自2009年以来霍山县实施了三期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完成投资932万元,累计建成自动水、雨站23座、自动水位站14座、自动雨量站19座、图像监测站4座、视频监测站2座,安装无线预警广播设备109套,发放人工预警设备269套,初步构建了山洪灾害防御体系。
“一个都不能少”
“以后就算遇到山洪,我也不会慌。”曾参加过山洪防御演练的村民刘大爷告诉记者,通过演练,他懂得了许多避险知识,“大喇叭喊注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收拾东西,一让撤离,我和家人就往预定的安全地方跑。”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