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业胜
人文之旅,来到江南,来到苏州同里古镇。
漫步前街后河的小巷,走上古朴典雅的小桥,那悠悠的古韵,迷人的景致,着实让人沉醉在白居易笔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情画意之中。据说这座江南古镇被“川”字型的十五条河分隔,形成了七个小岛,以四十九座桥梁沟通,所有建筑傍水而建,别具人文生活风貌。而古老质朴、造型迥异的一座座石桥,更是艺术与设计的特色所在。每每登上石桥,远眺水乡风景,仿佛“人在桥上走,景在水中游”。河、船、街、巷、楼、墙、瓦、檐、戏、人,都一页页地翻过去,一页页地翻过来,成为古镇亘古不变的美、万古长青的景。
说到石桥,便不能不提那些耐人寻味的桥联。譬如位于镇东的东溪桥,不仅造型别致,外表拙朴,跨度较小,而且东西两副桥联也匠心独具、别有神韵。东侧联云:“古塔摇红迎旭新,罗星晕碧锁溪光”;西侧联云:“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上联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古镇的秀美风光,下联则是古镇真实写照。原来,这座古镇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仅宋代至前清时期,共出举人88人,进士38人,状元1人,南宋诗人叶茵,明代画家王宠,清末著名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陈去病等都诞生于此。“两岸书声接榜歌”生动真实地记载了古镇书香门第之多。
还有古镇西北渡船桥的桥联,也很精彩。北侧联云:“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南侧联云:“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精彩绝伦,惟妙惟肖,不仅勾画了远山古塔、帆影点点、渔歌声声的河光山色,还仿佛把人们带回到早已远去的吴越春秋年代。
桥,在古镇成了艺术的“载体”——建筑、联文、书法——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桥,或如晴空霹雳,或如月下细语,牵着游人的神经,看不完,说不够,赏不尽……
河流泱泱,古镇悠悠,源远流长的古镇文化,兴旺繁茂的古镇文明、瑰丽多彩的诗文华章。在同里这个地理区位上,以本土推崇的方式,写意在“脸上”,活化在心上,庚续在水乡,聚合为一个明丽的亮点,让游人源源不断地去探寻。阅读,从童叟做起;文化,从古今续起;产业,从特色兴起;百姓,从创业富起;文明,从人人传起。
古人作诗赋词,极少无病呻吟,更少胡诌八咧,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密不可分。正因为读书人多,琅琅书声在小桥流水的古镇上空回荡,于是桥联作者写下了“两岸书声接榜歌”的句子。再譬如邻近的盛泽古镇,“人生有代谢,丝绸成古今”。位于镇西的明代石桥白龙桥上,就书有“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的桥联。时至今日,盛泽的丝绸早已名扬天下,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个由费孝通先生题写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就设在盛泽。多少年来,中外客商纷至沓来,争相选购丝绸产品。“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的桥联,便是盛泽丝绸业最形象生动的真实写照。
一两副桥联,就简洁明了地把当地悠久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优秀文化概括得淋漓尽致。事实上,写桥联比写诗还难,难就难在要与当时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以寥寥数字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当地的社会状况,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接地气”。也正因为桥联通人心,接地气,又深受文人雅士和读书人的青睐,所以时至今日虽历经沧桑,却依然朗朗上口、常吟不衰。
我转身离去,古镇就在身边。石桥上的灯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桥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时光,这些缓缓流淌的让人眷念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