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珊珊 刘进
3月8日,在市区百大金商都门前广场,一场以“建设法治中国·巾帼在行动”为主题的妇女维权宣传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其中,关于反家庭暴力的话题,成为活动中诸多市民关注的焦点。今年,恰逢《反家庭暴力法》施行两周年,记者在走访中获悉,这部法律的出台,不仅为家庭暴力戴上了“紧箍咒”,也为家庭中弱势群体依法维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家暴并非个案
在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类似因家庭暴力求助警方的案例,屡见不鲜,“月均二三十个报警电话应该是有的,其中有不少还是多次报警求助。”接线民警说,这其中多数都是家庭纠纷、感情不和,尤其是男方酒后发泄居多。
“再也不能在恐惧中度日,希望能有一条生路。”记者从市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在被丈夫多次实施家暴后,市民汪女士无奈将对方起诉到法庭。汪女士与丈夫婚后不久,儿子出生,一家人本该其乐融融,可是丈夫不务正业,还经常动手打她。汪女士回到娘家后,丈夫甚至找上门去殴打岳母,还故意将岳父母家的财物损毁。虽经派出所多次处理,但其夫均不知悔改,汪女士只好选择结束这段噩梦般的婚姻生活。而在110指挥中心,类似的案例在接警记录上,并不在少数。
学会正确处置
遇到家庭暴力,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在市妇联,工作人员柳艳侠表示,《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和普及,还是很有意义的。从主动求助的个案数量上看,市民的维权意识确实有所增强,不少当事人主动向妇联、公安等部门寻求帮助。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