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业忠
自从我的目光落在了许冬林老师那一篇篇美得让人心醉的文章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读其他人的文章都想和许老师的文章来个对比。我不是说其他人的文章不好,只是许老师的文章太让人牵挂。牵挂她的一个个美不胜收的比喻佳句,牵挂她的一句句妙不可言的拟人美句,牵挂她那奇特妙绝的丰富想象,牵挂她细腻温婉的小女子情怀。虽然我不认识这个语文界的女作家,但她的整个人也仿佛都在我的牵挂中了。
今晚在教室里看学生自习,我不由自主地又品读起许老师的文章来。请许老师恕我越权,从你的新浪博客里,我下载了你的很多文章,我精心整理,编了一本《许冬林老师美文选》,包括有关你的访谈及评论文章,你的部分散文,还有几篇小说。只有一本,我自己打印出来装订的。
读着读着,就读到了你的这篇《等我为你熬锅粥》美文。读了这篇美文后,我就不想读你的其他文章了。今晚,我只想品读这篇文章;今晚,我只想好好咂摸这篇浓情蜜意的华章。
和她的许多文章一样,许老师的这篇文章也将她的创作风格一一展现在这篇短章之中。
首先是美妙绝伦的辞格运用。她不说“粥是熬出来的”,而是在开篇就用一个奇崛的比喻:“粥是庄稼在文火和时间里开出的最后一朵白花。”这比喻将庄稼人的辛劳及熬粥的用心有机融为一体,让人一读此文就倍感粥香溢满纸上。又加之“素雅,淡定,温厚,融通”几个拟人化的词语定性,粥的形象便在读者心中扎了根。这样的开篇抓人心,挠人痒,甚至有一种立即想喝粥的渴望。
她不说年轻人浮躁,而说“心是浮在水面上的油珠子,只图个形式上的光彩眩目,沉不下来”。浓浓的生活气息,切合的正是喝粥人此时的心理:年轻人不适合熬粥!
人心定下来,她用“一件漂亮的瓷器”比喻身处外面的自己,用“一只陶土的罐”来比喻身处“家里”的自己。她用“慢慢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终于在掌心上开花”来比喻自己终于可以为家人熬粥时的喜悦心情。
这些或比喻,或拟人,或排比的辞格运用,让平常的语言开出了花朵,溢满了整个纸张都有着浓浓的粥香。
读本文,我最为感动的,还是许老师那让人心襟摇荡的小女子情怀。这情怀是温存的,是懂家的,是爱意浓浓的居家女子同有的那种素朴、执着及痴情。尤其是读到文末一段,那呼唤,那假设,那真诚的表态,那浓情蜜意般的畅想,真的让我仿佛看见了许老师搂着她的先生在说那永远属于他们的情话。我妄加揣测,许老师的先生读了此文,我想他的心里一定在暗下决心:放心吧!有你的这份心,家里的活儿,我全包了!哈,扯远了!我相信,只有情感浸泡后的“粥”,才能这么香,这么让人沉醉!
感谢许老师,为我们奉上这碗“粥”,真的馨香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