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大棚里“种出”幸福果

  本报记者 康家佳

  2月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上午10时许,在裕安区城南镇关王庙村增岗村民组葛家礼家门前,停着两辆小轿车,几位城区市民一下车,就直奔他家购买草莓。葛家礼一边忙着选果、装箱,一边笑呵呵地说:“接到你们的电话后,我就着手准备了,看我家这草莓的颜色、个头不错吧,口感也包你满意。草莓是绿色食品,这段时间不少人一买就是十来盒。”

  今年53岁的葛家礼,种植草莓已有10多年时间了。从当初的4亩草莓到现在的11亩,葛家礼越来越感受到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给他家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草莓大棚前,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草莓一季毛收入在1万元出头,一年仅草莓这一项,就有10多万元收入,加上家里种的十几亩优质水稻,我家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任村里扶贫专干的儿子葛维东和他一起还联帮3户贫困户,在自家草莓大棚工作,每户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谈起草莓的销路,葛家礼说:“我们关王庙村的红颜草莓,现在知名度很高,销路不成问题,我家不仅有稳定的客源,还发展自助采摘,前景看好,双休日两天仅自助采摘就有4000多元的收入呢。游客们在草莓大棚里,自己挑选中意的草莓,不仅可以直观地观察草莓的生长环境和品质,还可以当场试吃,确保草莓的口感,感受采摘带来的乐趣。”

  关王庙村是远近闻名的草莓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恩发介绍说:“我们村地处城郊,地理优势明显,近年来草莓种植户越来越多,产量越来越大,种植户日子也越过越好。村里的草莓栽培始于2001年,由起初栽培示范两亩、20亩到后来的500亩,现在发展到1200亩,种植户已达百余户;一亩草莓一季可收获2000公斤左右,亩产毛收入在1.2—1.5万元,越来越多的农户,尝到了种植草莓的甜头,成为农民奔小康的主导产业之一。”

  家住新河村民组村民孔令林,2017年脱了贫。说起草莓种植,他感慨地说:“村里帮助我学习种植技术、购买草莓苗,现如今我的10来亩草莓根本不愁销售,不仅有固定的客户来购买,双休日还有不少市民开车进棚采摘。去年我家脱了贫,我还想扩大点规模,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致富。”说起这几年的脱贫经历,孔令林说:“是产业扶持让我们有了奔头。”像孔令林这样的贫困户,靠着草莓种植和发展养殖业等,去年全村有41户121人脱贫。

  走在村里的水泥路上,张恩发指着路两边的草莓大棚说:“现在,全村都在种植‘红颜’草莓,果大品质优,深受市民喜爱,去年2月还获得了在合肥市长丰县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草莓文化节精品草莓擂台赛金奖。2013年,村里成立了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育苗、技术指导、销售等服务,还组织种植户参加技术培训,前往长丰、大圩、舒城等地参观学习。随着草莓经纪人队伍的培育和网络销售,市场销路一直不错。与此同时,村里还通过党员带动贫困户、种植大户带动贫困户等方式,为贫困户带来稳定、可观的收益。”村民匡光寿是全村有名的草莓种植大户,种植了40多亩草莓,作为党员的他,主动联系汪家礼、胡道霞、匡光志等3户贫困户,请他们到草莓棚里育苗、管理、摘果,他们也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年成功地摘了“贫困帽”。

  谈起今后的打算,张恩发充满信心地说:“今年我们村已与安农大教授达成共识,联手组建草莓育苗基地,进一步解决育苗这一瓶颈问题,扩大种植面积,帮助村民种植草莓致富。”

 选择年月
<2018年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31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1234
567891011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六安茶谷区域近15万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全面推进我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市领导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老党员和扶贫工作队⊙全力做好农业灾后恢复生产和森林防火工作⊙草莓大棚里“种出”幸福果⊙警民志愿者情暖困难户⊙警惕旅游行业的涉黑现象⊙裕安区:积极开展交通春运志愿服务行动⊙开发商不得拒绝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金安区康复救助温暖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