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光胜
近日,我在微信群里收到“2017年中国知青春节联欢晚会”的视频,赶忙打开观看,晚会一幕幕、一场场,令人震撼,催人泪下,中国知青终于举办属于自己的春晚。
1975年冬,我高中毕业,积极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毅然决然打起背包,奔赴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村。据不完全统计,自1968年至1977年,全国共有1700多万名知青下放到农村、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于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知青”。知青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过去那个年代遗留的产物,正在渐渐被人们所淡忘。
春晚年年看,但看到知青春晚还是头一次,联欢晚会舞台正中央悬挂着毛主席侧身画像,光芒四射,下书“人民万岁”显得格外耀眼。晚会在舞蹈《大海航行靠舵手》中徐徐拉开帷幕,老一代知青身着黄军装,手拿红宝书,用他(她)们不太灵活的身躯,娴熟地跳起忠字舞。一曲铿锵字圆现代京剧联唱,唱出了当年许多脍炙人口的老歌曲,仿佛把观众带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甘洒热血写春秋》不正是当年千万知青的人生抱负吗?
那个年代,上山下乡,这四个简单的字,牵动亿万个家庭,广大知识青年远离父母、亲人、家乡,义无反顾投身到那希望的田野。一曲《我们这一辈》唱出了对下放知青的真实人生写照;《那就是我》用家乡的小路、河里的浪花表达了知青远在他乡,千里之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父母的思念;在马头琴拉出《鸿雁》的乐曲声中,诗朗诵《枸杞花开》,描写了一位老知青一辈子留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让人潸然泪下,不知有多少知青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永远留在高山之巅,日夜守护着高原上的格桑花、枸杞花。双人口琴联奏和笛子独奏更让我浮想联翩,因为我下放时身边也带这两样乐器,闲时拿出来吹一吹,我最喜欢吹的曲子是《扬子江畔》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场面宏大的红歌联唱,唱出了不同时期人们耳熟能详的多首经典老歌,同时也把晚会推向高潮;最后,在“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今夜无眠、让我们相约举杯祝愿”歌声中晚会圆满落下大幕。
看过以后,使我浮想联翩,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无论是台上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他(她)们大都比我们年长,但他(她)们依然用歌声来表达对知青的赞美、对未来的憧憬,这充分证明他(她)们不忘初心、始终前行的气概和永远跟党走的决心。那段时光虽然短暂,却给我们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4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光阴荏苒。有多少往事仿佛就在眼前,有多少朋友仿佛就在身边,大山深处、田野小路不只是留下我们知青的脚步,还留下了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磨平我们的人生,却永远隔不断我们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回味。大年三十家家过,但愿知青春晚年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