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松泉
大别山区,舒城境内,绵延的群山拥抱着一座古老的集镇,还有一条大河为之束起一条腰带,平增几分柔美。说出其名,不禁令人顿生诗意裹夹着的人文联想。坊间传说:元末,朱元璋率部在江西一带连年征战。一年夏季,洗甲鄱阳湖后,他领着几位心腹北归凤阳省亲。途中行至一个小镇,已临子夜,加之天气酷热,一行人便在河边沙滩上和衣躺下。天色微明,晨光初照,军师刘伯温睁眼一看,主公仰天平躺,头枕一把雨伞,四肢舒缓展开,活脱脱一个天子的“天”字,心中暗地惊喜。恰此时,朱元璋一觉醒来,问道:“这是什么地方?”刘伯温随口妙答:“晓天!”朱元璋很高兴,连声说:“好!好!晓天好!”后来,他当上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晓天的名称便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的由来已难以考证,曾经的记忆却时常浮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叔叔任教于晓天中学,我曾在那里度过初中求学时光。那时的晓天,数百户人家聚居,一条古街偎依着晓天河,曲曲折折地伸展了六百多米。街面光滑滑的青石板,铺陈着岁月研磨的沧桑;房舍与店铺交错排列,支撑起历经风雨洗刷的古老。街东头一片场地倒显得开阔,一棵巨大的梧桐树如伞似盖,也耸起了街市的高度。南侧静卧一排平房,是晓天汽车站所在,南来北往的车辆,每天二、三班次通往县城、省会的客车,不时为古镇旋起阵阵喧闹,奏起山乡最动人的音乐。六十年代中后期,为了备战,一批三线兵工厂纷纷钻进大山,晓天周边也接纳了皖江、皖中等几家制造枪炮子弹的军工企业。一大群来自上海、南京、合肥的工程师、技术员和职工涌进山乡,也为古镇注入了蓬勃生机。每逢节假日,尤其是春茶上市季节,街巷里外,茶市倚路,攒动的人头,欢悦的笑声,南腔北调伴和着本地土语,在春茶馨香里飘溢,在河畔与街头飞扬,俨然一首由职工、居民、商客、茶农自发组成的大合唱。喧闹却淳朴,连嘈杂也很单纯。
晓天中学校园是安静的,初三两个班的毕业生们无不在潜心复习、备考。1963年夏季中考结束后,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六安高级中学。8月初,各校录取通知书纷纷下达。5名相同志愿的同班、同年级同学已有四人喜报临门,唯独我“名落孙山”。一时间,我如坐针毡,精神几近崩溃。叔婶百般劝慰,对我信心尚存,尽管他们也很纳闷。煎熬中的第3天,一位青年邮递员骑着自行车飞进校园。当他急切地把六安高中录取通知书递给我时,写满愧疚的黝黑脸庞闪现出真诚歉意:“3天前,我到深山投递,却把你的通知书夹带在邮包中,让你着急了,真是对不起。”一声“对不起”,让我心石落地,终结了一场虚惊。6年后,我作为第一批老三届回乡参加劳动,结婚、生子,曾挈妇将雏复回晓天,在一个山村小学任复式班临时代课,朗朗书声伴着河流唱出磋砣岁月中的独特心曲。一个秋冬,那氤氲了蒙蒙烟雨和纷纷雪花的记忆,至今还润湿于心田。
晓天,对于一个异地人来说,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因此,也就生长过一段乡情和乡恋,很多年后依然如山乡间的林木一般芃芃而芊绵。
2016年10月,我和老伴带着孩子们又一次走进晓天,为探亲、为怀旧、为倾听山镇市声。
皖江厂迁址合肥后,原职工住宅区转变为教职工宿舍。叔叔谢世后,婶婶一人独住3间屋,楼上空房还一度被用作鸡舍,楼后的荒坡被辟成菜园。弟妹们都很孝顺,也常从合肥、舒城回家看望老人家。平时,那鸡舍、那菜园,便成为婶婶孤独生活中的一味调剂和补充。见到我们,80岁的婶婶喜自心起,满面皆是笑容。她忙前忙后,几乎倾尽家中所有好吃的土特产和食品,劝我们品尝,再满满地塞进我们的行囊,临走还摘了一个自己亲手种植的特大南瓜,我们也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心意。
历经40余年岁月的剪裁,晓天有了新变化,但整体格局没有偏移。只有街头耸起了几座四、五层高的楼房,老街之南、河流之北各开辟了一条新街,小高层建筑鳞次栉比,新与老的混搭,折射出异样的视觉反差,这是很多集镇在发展过程中几乎难以更变的无奈模式。那条能打通故乡人心灵的老街,先后作了一些保护性修缮。街面有所拓宽,也尽可能裁弯取直,破损的青石板被换成棕色石块,两侧竖立的路灯洋溢着几分古意。临街的店铺、住宅、尤其是当年大户人家遗存的民居,大都是二进三进的天井院落,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透露出浓郁的徽派古建筑神韵。高大的马头墙内,隐藏着一个个封闭的小天地。宏阔的江家大屋,两院三进,井然有序,古风迥旋,那根粗壮的独木横梁雕刻精细,承载300多年的历史重压而不屈不挠,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我的好友、新华社记者陶明曾多次拍摄和宣扬过晓天镇,他用镜头捕捉了历史的沧桑,用文字弹拨出市井的回声,将皖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风韵播洒给千百万位读者。
如今的晓天,聚散着人多、车多、山货多的“三多”景象。四方游客和商贾不期云集,还有金发碧眼、黑脸白牙的洋人也纷纷游走其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鼎沸着欣喜和愉悦,为晓天市声增添新韵。古镇足够让他们流连,大河两岸的十八罗汉拜观音景点、万佛山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更令他们心往神驰。白天,我们游过万佛山。那里层峦叠嶂,色彩斑澜。云缠雾绕的林海、深壑、丽瀑、幽谷展览出险峻而奇特的美妙境界。松声在山野中迥响,泉韵在峡谷间流淌,天作美感撞击我心扉,在倾听中陶醉,在陶醉时神迷情痴。晓天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植物、动物、水力等资源华彩喷溢。而茶叶、兰花更以其鲜明特色和文化符号形成两大支柱产业。“兰花剑”、“白霜雾毫”、“皖西早茶”等诗意品牌茶叶饮誉海内外;以兰花、杜鹃、珍珠黄杨为主的花卉盆景和根雕艺术久负盛名,远销大江南北和港澳台地区。兰香、茶香,香飘万里。板栗、香菇、木耳、粉丝、泡菜等一批地产山货,作为一种新的地域语言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所传播。山的培育,水的滋养,晓天人的奉献。
夜晚,山镇格外静谧。唯有河水肆意奔流,真诚喧笑,过滤着嘈杂,播放出纯美的天籁,时而宏大,时而细微,随河床曲直高低而自然变调发声。两条街道隔河相望,彼此用灯光温馨地互致晚安。前方,夜色包裹着的山岗,星星点点的灯火总是不知疲倦地抒发着心声。漫步河畔,尽享大自然的恩赐。
别样的市声,忽而遥远起来。那声调中分明融入过我的焦躁,我的情愫,我对未来的渴望,还有亲友们的清贫、憨厚和爽朗。今夜,且令曾经魂牵梦绕着的市声伴我入眠。明朝再去老街,购几袋山茶、买数株兰草带回家,去慢慢品呷,悉心栽培,好让那茶馨兰香濡染我华颠,浸润那绵长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