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瑞 刘进
“一头猪一年能挣一千多元钱,我和老伴去年养了7头猪,加上各种补助,脱贫没问题了!”新年伊始,刚摘掉“贫困帽”的金安区施桥镇旗杆村贫困户王本正,笑意洋溢在脸上。近日,记者来到旗杆村,“百企帮百村”活动援建的标准化养猪场外,虽然天寒地冻,但企业员工热火朝天地将一头头已达出栏标准的生猪运上车,收购后的价格,返还给村里的贫困户,这让首批参与“集资”养猪的贫困户们笑得合不拢嘴,就像是拿到了一笔“年终奖”。
“扶贫先扶智、脱贫靠自己”,在村里,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在旗杆村,养殖是个老传统,不少贫困户家中依旧保留着老式猪舍。有想法、没技术,这样的窘境,成了贫困户脱贫路上的“障碍”。
“技术送上门,参加了技术培训,我们养猪的底气也就足了许多。”贫困户吕长柱很感慨。在村部,这样的“百企帮百村”生猪养殖技术培训班,举办过多次,来自企业的技术能手亲自授课、现场指导,让参加培训的贫困户们受益匪浅。
2016年,企业和村里的多家贫困户签订了生猪养殖帮扶合同,吕长柱、王本正等6户贫困户,终于圆了多年的养殖致富梦。王本正一家因病致贫,祖孙二人先后患上重症,不菲的治疗费用,压垮了这个家庭。老夫妻俩和儿子一家人,当年都被列为贫困户。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