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联结,释放1+1+1>3效应——我市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实践与探索
本报记者 程传军
进入腊冬以来,乡村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在叶集区康乐泰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霍寿黑毛猪养殖基地,生意格外火爆、产品非常“抢手”,每天有不少市民前来预定年猪。“去年以来,我们联合体共出栏8000多头霍寿黑毛猪,由于抱团发展、统一品牌,保证了猪肉的品质,所以很多外地客户也慕名前来购买。”联合体负责人陈仁忠激动地说,目前,康乐泰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主要由一个现代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一个家庭农场和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组成,2017年产值超2000万元以上,社员人均增收2.6万元左右。
说起现代农业联合体的好处时,社员吴世发如数家珍。他说,加入联合体后,他所在的合作社生产出来的土鸡、香米、有机蔬菜等农特产品统一送到联合体包装销售,不愁卖不掉。“去年,我们合作社种植的高山有机水稻,依托联合体这一平台卖上了一个很好的价钱。”吴世发说。为增强发展新动能,康乐泰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进一步明确了分工,联合体内的家庭农场侧重生产,农民合作社侧重服务,龙头企业侧重加工、销售。目前,联合体已在合肥、六安等周边城市建立了4家直销店面,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节省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净利,社员们非常拥护。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对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突出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新型合作与利益联结关系,培育发展了一批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为我市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皖西大地上有了燎原之势。目前,全市共认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27家,其中省级23家,市级32家,县级72家,涉及粮油、茶叶、油茶、畜牧、水产、蔬菜、林果、中药材、蚕桑、竹木等多个领域,辐射带动农户75万户,实现人均增收1970元。
“建立紧密的产业、要素、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在联合体内各经营主体间自由流动。”市农委农业产业化科科长杨劲松说,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新型经营主体联合的一种组织形态。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各类主体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产业联结,一体发展,既发挥了各类经营主体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又弥补了短板,达到了1+1+1>3的效果。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联合体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下转四版)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近年来,我市在土地流转、设施农业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产业化及三产融合发展项目、保费补贴、贷款贴息等方面出台的扶持政策,优先支持示范联合体建设。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市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上,建立了完整的组织架构,强化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了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逐步成为农业项目实施主体,带动农户脱贫增收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