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菊莲 实习生 董倩倩
“两座村庄相邻,道路却不相通,一截不足百米的断档土路阻断了村与村之间的交通”。
近日,记者接群众爆料称,裕安区青山乡戚塘村杨桥组与金安区中店乡长岭村相邻,两区道路却不能贯通,周边道路不能形成路网,农村道路建设效益大打折扣,区区几十米阻断了群众对便利交通的向往。
接到爆料后,记者赶到青山乡戚塘村杨桥组与金安区中店乡长岭村两村交界处,约有70米的道路至今还是土路,村民反映强烈,希望相关部门能深入协调,想办法解决这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让乡村出行更加便捷。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我市的不少农村,类似青山乡戚塘村杨桥组这样的“断头路”还并非个例。
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农村畅通工程,路连网、村相通,大大便利了群众出行。村村通工程被农民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因其极大地改善了我市广大农村地区落后的交通面貌,方便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然而,“村村通”水泥路主要是行政村与干线公路单线连接,大多呈鱼刺状,远离部分村民聚居地。特别是许多村组之间,往往因为几百米无水泥路延伸段而不能相连。正是这“最后一公里”断头路导致“村村通”通而不畅、不能循环的矛盾突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领域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投资13.7亿元,实施农村公路2660公里,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
记者从市交通部门了解到,2016-2017年,全市累计完成畅通工程7329公里,完成投资40.3亿元,完成了县级畅通和乡级畅通工程,基本实现乡镇到县城或附近的主干道有一条三级以上公路连接,乡镇与乡镇之间有一条路面宽度5米以上的四级公路连接,建档立卡贫困村内较大自然村通上水泥路的目标。
关于一些村与村之间道路衔接不畅,导致村民出行不便的尴尬,记者日前采访了我市交通部门有关科室负责同志。
“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实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国家资金盘子限制,目前有的乡镇、村庄可能一时半会难以连接互通,但已纳入路网规划,需要分步实施。”市交通局综合规划科有关负责同志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市财政目前只对县级和乡级畅通工程进行补助,村级畅通工程因涉及面广暂无补助。像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如果距离小,投资不大,可以鼓励村级通过“一事一议”、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帮扶单位帮扶、社会支持等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如果距离较大、投资较高,在无资金的情况下,则需要分步实施,总体原则是先修通主干,再连接支路。
“不同区域之间最后的‘一公里’,地分两处,路是一条,行车不便,两头抱怨。解决断头路,最直接的是靠建路的各方怀着为民之心,多想一公里。我们也期待各地‘闹心’的断头路可以早日畅通无阻。”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我市政协各界委员也就此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和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