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是残疾人人口大市,按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全市现有残疾人达34万多人,截至目前,持证残疾人12.8万人,其中视力残疾占比11.73%,肢体残疾占比50.98%,听力言语残疾占比9.15%,智力残疾占比10.18%,精神残疾占比12.65%,多重残疾占比5.32%。我市也是贫困残疾人人口大市,现有建档立卡残疾人57506人,占持证残疾人45.28%,占全市贫困人口12.4%。残疾人体量大,脱贫任务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国发(2015)7号文件,2016年4月,市委办、市政府办制定出台了《六安市促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实施办法》,从残疾人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康复、教育、养老、就业、扶贫、社会支持等方面提供了普惠加特惠一系列政策。全市残疾人工作者紧紧围绕“加快残疾人小康步伐”这一目标,以《办法》的贯彻落实为工作基本遵循,以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为主线,不断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全市残疾人事业呈现出健康协调、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民生工程惠及更多残疾人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了惠残民生工程的组织实施,惠残民生工程成为残联系统一项最具特色的工作品牌。2017年,全市共为841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发放药费补助资金841万元,为1192名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康复训练或适配辅助器具。针对儿童康复项目指标不够情况,市政府拿出120万元,对100名残疾儿童按照省级民生工程要求进行扩面康复救助,投入160万元,对在本市机构参加康复训练的儿童补贴生活费2000元/人,大大缓解了残疾儿童家庭负担。加大民营康复定点机构康复设备投入力度,连续三年将中央彩票公益金康复设备资金共计271.4万元用于补助民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机构安全管理,2017年初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县区要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确保在训残疾儿童安全有保障。利用残联官方网站、微信政务公众号等自媒体和传统主流媒体,举办新闻发布会,借助政风行风热线,抓住助残日、爱耳日等重要节点,全方位、多形式开辟“自强不息、同奔小康”等专题专栏,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讲好“残疾人故事”,发好“残疾人声音”,释放和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氛围。据统计,2017年用于各类宣传经费达40多万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在我市民生工程市直16个牵头部门考核评比中,市残联连续被市政府授予“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且由全市第四名前进到全市第二名。
落实政策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
2017年,我市继续加大兜底力度,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对无业、无收入、生活靠父母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按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予以保障。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2017年,全市共为65038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4631.08万元,为69453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4807万元。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为70356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残疾人证的残疾人提供“5+X”服务,为9162名贫困残疾人提供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改善残疾人住房居家条件,为760户符合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家庭优先提供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将839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列入危房改造重点对象,给予优先安排;对560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改善残疾人居家环境。完善贫困残疾人特别救助政策,加强流浪乞讨残疾人救助和安置工作。
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贯彻《残疾人教育条例》,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加强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全市6所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每年6000元,我市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2017年,出台《六安市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实施方案》,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继续做好残疾考生参加高考和录取服务工作,37名残疾考生被普通高校录取。组织实施学前教育助学工作,发放助学资金24万元;完善残疾学生资助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残疾学生资助补贴49.9万元。开设电视手语栏目,为听障学生获取公众信息提供了便捷的窗口。
丰富政策内涵,保障残疾人养老权利。落实城乡重度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代缴制度,规定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代缴标准应高于当地上年度平均缴费标准,并根据政策实行动态调整。
拓展就业渠道,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继续加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和残保金征收管理使用工作。“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入库残疾人保障金10813万元。加大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力度。2017年,我市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850名,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奖励210人,扶持阳光大棚等设施农业项目85个,补贴阳光助残就业扶贫基地15个、孵化基地6个,公益性岗位补贴1700人,社保补贴1700人,开展就业培训1800多人。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做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确保就业率达70%以上。
精准扶贫助力残疾人脱贫
2017年以来,我市大力强化精准理念,保障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首先,加大与扶贫办沟通对接力度,采取大数据平台信息的比对方法,筛选未脱贫建档立卡残疾人总数以及未脱贫建档立卡残疾人的残疾等级和贫困状况等各类数据,为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持。截至2017年4月19日,全市共有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50879人,占贫困人口14.14%,其中,一级11825人,二级28156人,三级7050人,四级3848人;低保人口29888人,五保人口6011人,一般贫困人口14980人。其次,落实扶贫保障政策。贯彻落实《六安市关于建档立卡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从保障基本民生,促进创业就业,提升康复服务,加大教育助学力度等方面给予进一步扶持,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早日脱贫、解困、奔小康。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制订减贫计划。聚焦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两扩面”,配合扶贫部门研究制订贫困残疾人减贫工作计划,确保2020年贫困残疾人脱贫任务完成。出台《六安市残联开展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深入排查残疾人扶贫资金管理、残疾人扶贫项目实施以及干部作风效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精准把握贫困残疾人脱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加以解决。做好扶贫结对村霍邱县马鞍山村的扶贫工作,加强扶贫工作队力量,制订年度脱贫计划,完善农户脱贫措施,积极壮大村级经济。
2016年11月,占地20亩、建筑面积12581平方米、总投资4000万元的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金寨县、霍山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霍邱县、舒城县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正在加快。一批综合服务设施的建成使用,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下一步,全市残联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十三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积极探索群团改革背景下残联组织的服务方式,坚持“强基础、促服务、提能力、补短板”,在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牢记职责,不辱使命,主动顺应残疾人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提升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力推进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幸福六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