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我市科技创新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本报特约通讯员 许有国

  201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科技系统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完成了科技创新工作目标任务。

  ◆◆ 2017年主要工作回顾

  强化高企培育,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对照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按照成熟期、成长期、初创期三种类型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在全市范围内筛选出150家企业,开展精准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8家,总数达112家。2017年1-10月,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78亿元,同比增长23.2%,居全省第八位,比上年前移5个位次,增加值84亿元,同比增加19.2%,居全省第四位,比上年前移10个位次。二是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一批研发实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建设,培育认定创新型企业10家。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扎实开展“进企业、进园区、送政策、送服务”主题活动,扩大政策的知晓面,提高政策执行的精准度。联合市国税、地税部门落实企业所得税减免5000多万元,企业税前加计扣除额2.65亿元。

  聚焦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农村科技进步。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实施科技扶贫工程,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发展。一是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全市科技特派员动态调整到821名,选派“三区”科技人才74人。围绕重点贫困村产业发展,依托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创建贫困村专家大院,新认定贫困村专家大院25家,选派科技特派员75人,有力地推动了精准脱贫。二是延伸创业服务链条。积极引导科技创业服务链条向贫困基层延伸。全市科技特派员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81项,推广新技术75项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206期,受训6000多人次。创业服务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三是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各类资金3.5亿元,推进六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设,已建成2.95万亩,占规划面积4.12万亩的71.6%。建成农业科技园区25个,新组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

  立足自主创新,持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一是广泛宣传培训。认真开展“创新创造改变生活,知识产权竞争未来”主题活动。对400多名企业专利联络员开展集中培训。二是提升创新能力。以提升质量为重点,突出专利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强引导服务,强化专利执法,不断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水平。2017年1-10月份,全市共申请发明专利2156件,授权发明专利166件。发明专利保有量943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0件,位居同类市第一。三是强化专利保护。市县区共出动执法人员100多人次,查处侵权纠纷案件11件,假冒案件73件,有力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

  打造服务平台,健全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一是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一手抓基建进度,一手抓配套建设。核心区一期工程,预计2018年一季度投入使用。总投资2亿元,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以PPP模式交付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施工。新引进新桐传媒、赶山网络等项目16个,园区签约项目总数达94个。二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乐皋创咖等4个众创空间通过省厅绩效评价,新增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申报省级备案众创空间4家,认定市级众创空间8家。三是增强科创中心孵化能力。举办了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企申报、项目申报等专题培训3场次,培训人员213人次。及时修订《六安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资金管理办法》,新引进信息网络、现代农业、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等行业企业6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市级备案3家,在孵企业276家,孵化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

  坚持引育并举,全力做好招才引智工作。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出台《六安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实施细则》(六政办〔2017〕28号),明确市级人才团队标准条件、认定程序及扶持标准,评选认定3个市级高层次人才团队申报省级评选。每年拟支持3-5个科技团队来我市创新创业。二是选派驻外团队。抽调12人在合肥、南京、武汉三地设立招才引智驻外联络处,分别由市科技局、示范园区管委和皖西学院科技处负责同志担任驻外联络处主任,每个联络处配备两名工作人员,专司招才引智。三是开展精准推介。先后与中科大、苏州大学、武汉大学、哈工大机电学院等20多个高校院所建立了初步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9家,举办招才引智专场推介会30多场次,获批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个,全市省级高层次人才团队增加到3个。浙江大学成果转移中心、东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CT研发中心等一批科研创新平台成功入驻大学科技园。

  加大政策扶持,充分激活创新主体活力。一是积极争取省创新政策项目资金。争取省研发仪器设备购置等补助资金2368.8万元。兑现市创新驱动发展资金3529万元,落实县区配套4047.26万元。二是积极申报省科技重大专项。申报省级重大专项15个,获批9个,争取省市无偿支持2500万元,同比增43.67%。三是申报实施省级科技扶贫项目。申报实施省科技创新项目10项,农村科技扶贫项目33个,项目资金970.3万元。

  ◆◆ 2018年重点工作安排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政策的叠加效应,努力实现我市创新能力新提升、发展动力新转换、产业迈向中高端,在推进创新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着力构建创新服务体系。一是加快推进六安大学科技园建设。强化调度和跟踪督查,加快大学科技园一期工程建设,确保2018年一季度投入使用。加快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强化功能配套,提升服务效能。二是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开发园区和规上企业利用废旧厂房、仓库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新型科技平台。力争十三五期间,每县区建设10万平方米科技孵化器1-2家。三是加快推进企业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建设。紧紧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针对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积极寻求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龙头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建创新中心。新增企业创新中心10家以上。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小升高”步伐。强化培训指导和上门服务,精准施策、定点指导,着力打造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组织申报创建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培育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二是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组织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突出专利奖励政策的导向作用,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扎实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企业贯标和知识产权评议工作。申请发明专利1800件,授权发明专利200件。三是大力发挥科技创新政策激励效应。进一步修订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及时兑现政策奖励,不断完善资金投入、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等方面的政策配套。积极争取实施一批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推动我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联动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项目、要素困难,让更多的企业分享政策红利,加快推动实体经济成长。

  着力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一是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突出“高精尖缺”和优化人才结构的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立足于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和政策体系,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新培育认定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3个。二是广泛吸纳大学生创新创业。把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招才引智重点,以大学科技园和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为载体,以合肥、南京、武汉等城市高校为重点,采取学院定点、精准推介、扶持政策跟进、小分队驻守等方式,广泛吸纳大学生来我市创新创业。新引进入园创新创业大学生300人以上。三是深入实施农村科技创新。实施重点贫困村科技特派员三年全覆盖行动计划。重点围绕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在重点贫困村组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或创业链工作站,三年实现全覆盖,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新增贫困村专家大院30家,创业链工作站8个,科技特派员50名以上。

 

 选择年月
<2018年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293031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1234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科技引领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我市科技创新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市残疾人联合会开拓进取奋力谱写助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