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市政协机关选派2支工作队驻村扶贫,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先后围绕职业教育、城镇居民医保、社区工作、安置房项目建设、《残疾人保障法》实施等民生领域课题开展20多次调研视察,协商提出110多条意见建议,推动民生政策落地。重视民生类提案督办,督促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优化教育布局、城区老旧小区改造等467件民生提案有效办理。编报《六安政协信息》197期,53件信息被全国政协和省政协采用,其中3件被全国政协采用,11件信息获省领导批示。编报《社情民意》146期,市领导批示批办96期。
搭平台,增强履职能力建设
搭建学习平台,借助全国政协、知名高校和市委党校等培训资源,举办委员培训班7期,轮训委员和政协系统机关干部552人次。编印委员年度优秀履职成果汇编,赠阅《人民政协报》《江淮时报》和《江淮文史》,推动履职交流。成立委员学习联络室,推行主席会议成员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开展市政协领导“接待委员日”活动,以信息专报形式送请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转办。设立市政协信息中心,实现委员在线提交提案、大会发言、社情民意信息以及各类会议一体化流程管理。搭建履职管理平台,出台《关于加强委员履职与服务管理的暂行办法》《关于建立委员履职档案的暂行办法》,量化委员履职指标,强化委员履职统计考核。开展委员履职风采采访,表彰优秀委员91人次。四年来,共立案提案1131件,立案率93%;征编文史资料377篇、276万余字,出版《皖西名镇》《黄埔军校六安人》《六安抗战史料汇编》等6部文史资料专辑。
促协作,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市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增进共识,汇聚合力,为幸福六安建设凝聚向心力、汇集正能量。
密切与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交往,主席会议成员定期走访看望、交流思想、协商工作。四年来,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共参加调研视察40多项,提交集体提案196件、大会发言材料153件,编报社情民意信息115条;加强与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人士联系,围绕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等开展调研视察,帮助协调解决市佛教协会建设用地等事项,促进民族团结与宗教和睦;注重与港澳台侨界委员联络联谊,专题视察台侨资企业发展,推动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更多港澳台侨商来我市投资创业;配合完成全国政协、省政协和外地政协围绕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等120多项课题开展调研考察。四年来,共接待各级各地政协来我市调研指导和考察交流159批2174人次。协助市委、市政府成功承办两次鄂豫皖三省政协主席座谈会,积极推动《大别山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出台;加强对县(区)政协工作的联系指导,召开县区政协主席、秘书长会议,专委会工作、文史工作座谈会。
强根基,提升综合保障水平
重视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推进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提高履职服务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发挥政协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教育。加强专委会建设,协助出台《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与市直有关单位对口协商和联系办法》。加强政协宣传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全面展示政协履职风采。四年来,在《江淮时报》《皖西日报》开辟专版8次,与皖西日报社联合推出《政协之窗》专栏,在《人民政协报》等各级媒体上刊发稿件280多篇,政协履职好声音进一步唱响。精心做好政协各种会议、委员调研视察等综合服务保障。支持市绿色发展研究会开展工作。市政协机关相继荣获全省政协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市直单位目标绩效考核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市直双拥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市政协连续两次荣获全省政协信息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