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凌云志 三年磨“一极”——写在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25周年之际

  王康奇 本报记者 储 勇

  从1992年批准成立,1993年5月成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2013年3月成功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再到市委、市政府提出“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城一体新城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和区域发展核心增长极”的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25载的沧桑巨变,见证了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片古老土地上气势如虹的创业历程。

  25年风雨兼程,25年砥砺奋进,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始终和着时代的铿锵鼓点,一路披荆斩棘、踏歌前行,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三年磨‘一极’”的嘹亮号角已经吹响,时不我待、奋力前行,一座拥有实力、彰显魅力、迸发活力、生态宜居的现代产业新城正在皖西大地上迅速崛起。

  砥砺奋进,25载栉风沐雨结硕果

  1992年的春天,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讲话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春潮。这一年,承载着皖西老区人民发展工业的美好梦想,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中心城市东郊的一片荒岗上破土萌芽,从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创新创业之路。

  1992年到2002年的10年,是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起步发展期,主要成果是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创业奠基任务。这10年,由于体制、观念、投入、机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缓慢,到2002年建成区面积仅为1.9平方公里、GDP1.6亿元、财政收入703万元,只相当于一个乡镇的发展水平。

  2000年六安撤地建市以后,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和招商引资主战略,2003年,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资金、发展空间和领导力量方面给予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巨大的支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厚爱,极大地激发了开发区人的创新创业热情,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由此迈上了快车道。到2012年底,全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GDP突破5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9.6亿元,并于2013年3月成功跻身开发区“国家队”。

  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从一片贫瘠杂乱的乡村田野,发展成为一座设施完善、功能健全、产业集聚、充满活力的现代产业新城,园区规划控制面积9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现有企业800多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105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45家,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5家。

  近年来,该区先后荣膺安徽省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产城一体化”试点开发区和安徽省省级“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并荣获“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区”、“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魅力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最佳投资服务环境开发区”等称号。

  回顾25年来不平凡的探索发展之路,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一方投资兴业热土,其中既充满了许多难以言表的坎坷艰辛,但更多的是奋斗不息的执着追求,个中的酸甜苦辣都深深印刻在几代开拓者的记忆中。这段历史是拓荒者的创业史,是开发建设的成就史,是改革者的奋斗史。

  顶层设计,聚力“三区一极”再出发

  站在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新起点新阶段,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未来充满信心。2017年,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城一体新城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和区域发展核心增长极”的新定位、新目标和新要求,该区立足园区实际,谋划了提升发展标杆、加快转型升级,用三年左右时间,努力打造成为全市绿色振兴核心增长极的新蓝图,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在区域发展中的窗口示范和辐射引领作用。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三区一极”,呈现的是一个立意高远、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格局。为此,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主政者站在新高度,置身新的发展格局,坚持规划引领,完善顶层设计。本着务实管用、先急后缓、地专结合原则,综合考虑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城市管理、生态保护等多种因素,该区着手谋划园区各类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园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引领园区发展提档升级、突出特色、彰显品位。

  一方面,立足园区现有发展区域,积极对接融入全市总体规划,适时启动区域片区规划修编工作,加快推动“多规合一”编制工作;另一方面,立足城市基础和生态功能,着手编制景观绿地系统、城市空间特色、夜景亮化、重要路段城市设计、特色街区、工业旅游等各类专项规划,强力推动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和北京东方园林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品质与内涵,激发产城融合一体发展内生动力。

  突出产业支撑,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培育产业,编制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重点打造“5+1”产业板块。围绕博微长安电子、星瑞齿轮传动、江淮永达机械等企业,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智能化转变,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利用淠河总干渠丰富水资源,围绕华润雪花啤酒、华润怡宝水等企业,打造绿色食品饮料产业;依托白鹅之乡羽绒资源优势,围绕艾莱依服饰、星星服装、海洋羽绒等企业,打造都市时尚产业;围绕中财管道科技、长江精工钢构、墙煌彩铝等企业,打造新材料产业;依托大别山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健康养生资源,围绕九仙尊霍山石斛、丹皇生物等企业,打造中医药健康产业;围绕渠道网络、传化物流等新兴产业企业,打造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拉高标杆,提质增效聚合发展新优势

  三年看头年,首战必求胜。2017年是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打造绿色振兴核心增长极的开局之年。面对已经绘就的发展蓝图,今年以来,该区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区一极”要求,对标先进国家级开发区,吹响了加快发展的号角,努力在区域经济贡献率,省内国家级开发区位次,经济总量,战新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挂牌企业占比,产城融合水平,发展环境等七个方面取得大提升,增创新的发展优势,向着打造全市绿色振兴核心增长极的新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发展的“第一要务”,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加快的大背景下,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现有主导产业和培育产业挑商选资,着力招大引强、招高引新,由“招企业”变为“招产业”。同时,创新方式,不断拓宽引资渠道,推动从政府主导向政府招商与市场化招商相结合转变,在开展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的同时,加强与联东U谷、华夏幸福等专业化团队的合作,探索运用园中园、建设运营标准化厂房等方式,广泛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招商。

  项目工作是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健全“三重两上”项目调度工作机制,围绕重大招商项目、重点建设工程、重要遗留问题、规上工业企业和限上商贸企业,梳理项目清单,明确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序时进度和完成时限,分层调度推进,强化督查问责,促进工作提速、服务提质,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产生效益。

  发展环境是开发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理念,“软硬兼施”优化营商环境,一方面,坚持围绕项目、适度超前、加快配套,不遗余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另一方面,全面提高亲商、安商、扶商的水平和能力,畅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帮扶“绿色通道”,全力营造开发区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

  新的目标催人奋进,发展之路不断延伸。1-11月份,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3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9.0亿元,同比增长6.6%;实现财政收入17.6亿元,同比增长19.2%;进出口总额12956万美元,同比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亿元,同比增长15.9%。临近岁末,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年度答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发区人将秉持敢闯敢试、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开发区精神,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选择年月
<2017年1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立下凌云志 三年磨“一极”——写在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25周年之际⊙冬寒腊梅香⊙我市开展网络交易商品质量监督抽查⊙从“脏乱差”到“靓丽景”——霍山县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我市加快推进“江淮果岭”建设⊙“严”字当头 “实”字为先全面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我市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我市再添两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踩点”迎检之风当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