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味道

  吴厚传

  楼外的晨雨飘飘洒洒,我站在窗前眺望着老家的方向,昨夜看到的一段关于故乡的深情描述依然牵动着我的衷肠。

  “家乡的小河叫瓦西河,是著名的淠史杭工程之一淠河干渠的支流,也是一条人工河,她滋润着大地养育着千千万万的两岸人民,浇灌所到之处即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工业化的今天,瓦西河里的鱼儿也少见了,更没有了往日的汽艇和排着长龙运化肥粮食的木制帆船了,唯独没变的是她的清澈和静静流淌的魅影,仿佛她是在告诉我们昨天的故事和今天继续担负的使命……”

  文字下面还配发了两幅拍摄的河流图片,真真切切。我看后,思绪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的故乡就在瓦西河上游东岸,这条河经过我的家乡向北流向寿县。这是瓦西河沿岸的朋友,或许就是我的同乡,有感而发,有所怀念的一种释放吧。悠悠几十载,家乡变化太大,我从家乡走出去已有三十多年了,特别近些年每年都多次回乡探亲。看了上述的文字,更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老庄子已于去年全部拆除,父母也已来到城里,我也一整年没有回到老家屋场了,那一片土地已翻耕成了庄稼田,也不可能找寻到昔日的院落、屋后小树林、池边的青石板和门前的小路了,原来的模样已不复存在。

  “老家”两字在我心中现在只能是一个记忆,因庄屋的不存在就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庄户的时代随着传统农耕模式的弱化演变而消亡了。

  最后几年,原先有十几户人家的村落只剩两户仍然在坚守。十年前,庄上多数居民率先在公路边新的规划点辟地建房,住上了两层小洋楼。后来,一部分人家在就近的商贸集镇买房定居,也有的到城里置业。老庄的一片旧居,不管是否有人居住,依然散落在那里,有的已破败不堪。但每当我走近它时,就想起了一些人和事,一草一木都是可亲的,令人回味。

  老庄子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它曾经见证着几代人的苦乐和梦想。如今,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浪潮中失去了生命力,退出了历史舞台。

  对我而言,家乡现在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没有了实际的屋场作为载体,何来“家乡”可言。但心里仍丢不下那块生我养我的地方,常常魂牵梦萦回“故乡”。这就是真正的乡愁,我深深地体会到乡愁就是回不去家乡时的一种无奈以及渴望。

  画面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我想起了少年时的情景,老家西侧就是瓦西河,清清的河水承载着我儿时的梦想,在晨曦初露和暮野四合之时,我站在河岸上,思绪常常随着缓缓流淌的河水飘向远方……

  那时,夏日乡间的夜晚,清风徐徐,天上繁星点点,我们在藕塘边纳凉;收获季节,菜园旁粗壮的梨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硕大的秋沙梨,孩子们仰起头满心欢喜;冬天雪霁初晴,暖阳高照,雪覆的旷野上我们在奋力奔跑;春回大地,喜见农家的房梁间小燕子飞掠的剪影,更有栀子花的馥郁香气和油菜花的无边金黄使我们流连忘返……

  我印象最深的是涨水的雨季到了,我们跟着大人在通往瓦西河的一条灌渠里下网捕鱼,收网后见到蹦蹦跳跳的鱼虾常令我们欣喜若狂。大热天,午后的骄阳下我与儿时的伙伴们跳下河游泳,神龙活现地闹腾在清凉碧绿的瓦西河上。这些场面一直很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忘记不掉。

  记忆里,瓦西河是丰润美丽的,一路走来,像一位默默奉献的母亲,如今更温婉慈祥!

  时光如流水,世事多沧桑。

  故乡的有些人和事已尘封在历史里,无法回到现实中来。父辈们经历了太多的困苦和磨难,但他们依然坚韧而执着。

  这些记忆会时不时跳出来,令我愁肠百结,但也温暖了我的心房,也常常出现在我的梦境中,它会一直伴我走在人生的征途上。年华已逝,初心不改,我仍坚守年少时的梦想!

  人生,即是从最初的梦想出发到后来的渴望回归这样一个过程。

  梦想催生了我们的探索和学习,走向远方;回归是因为经历了奋斗后而有所收获。这种收获,有些是财富实物,有些是人生积淀,有些是思想的升华,更多的时候是怀乡之情的越来越浓。这种怀乡之情我们称之为乡愁。

  乡愁,它如老家门前一棵多年的杏树结下的果子,季节到了,摘了吃,味道既甜又酸,浸漫全身。

 选择年月
<2017年1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乡愁的味道⊙墨色山径⊙春暖花开《外三首》⊙金色的感动——致银杏树叶⊙芦笙情歌⊙太阳在水中游⊙对白开水 期盼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