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有常
江淮大地,一江一河之间,有着太重的历史,出了太多的名人,我们记住的历来是这块土地上的帝王将相,还有发生在这里的诸如淝水之战这样的事件;我们欣赏的是这块土地上的美景,还有祖先们留下来的历史遗存,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或者很少以文学的方式将目光聚焦到基层百姓,很少关注过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以及世代相传的平民精神。
我们熟悉黄土高原,甚至能听懂黄土地上人们的叹息,那是《平凡世界》告诉我们的,是路遥的功劳;我们欣赏“原”的风光,似乎能闻得到“原”上的麦香,那是《白鹿原》陈忠实的笔力。看着这些名著,我时常将目光从遥远的西方收回,收回到脚下,生我养我的江淮,何时有人描写我们的家乡,描写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展示这些底层人的内心——细腻地展示,“波澜壮阔”地展示——让世界知道我们的“郢”和“圩”。
现在,一部《响郢》,满足了我的愿望。
《响郢》(2017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六安的第一部写“郢”的长篇,以“郢”里的人为原型,以“郢”为舞台的长篇。
《响郢》是六安一篇产生深远影响的长篇小说,让文坛将目光投向六安的长篇小说,从淘宝网的销量可以看出来,从众多的评论家的动辙万字的评论可以读出来,从作品研讨会热烈的讨论中可以感受出来。
《响郢》的价值有多大?
最直观的,《响郢》对六安的现实意义,或者说对“六安”广告上的价值。现在,我们设想一下,仅拿一个“郢”,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让全国范围内知道其位置,明白其结构,清楚其内涵,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恐怕要连续广而告之,费用估约在两个亿,也就是说《响郢》为我们做了近两个亿的广告。我这么说有点做生意的味道,但是,我不是没有依据的,《红高粱》之前谁知道高密县以及高密的红高粱?高密县就是拿十个亿做广告也未必有今天的效果,还不是得益于莫言的一部小说。
当然,《响郢》的价值远不止这么简单,它是六安的成果,也是安徽文学的收获,是本年度中国长篇小说的收获(王春林语)。《响郢》的文学价值我不敢妄评,单是《响郢》创作的艰辛给我的触动和启发就沉甸甸的了,这也是价值,一种精神的价值。
《响郢》不是一天写成的,是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作者反复构思,其中的痛苦与煎熬,犹豫与彷徨,肯定与否定是常人不堪忍受的,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一种定力,是一种情怀,——家国的情怀。没有对故土的热爱与眷恋,没有对大地的深情与责任,是写不出《响郢》的。
《响郢》也不是三年写成的,三年执笔的背后是二十年的积淀。《响郢》的作者陈斌先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一谈到文学他就两眼放光,那种陶醉,那种痴迷,很让我感动,为他的执着感动。文学太清苦了,文学家们太清贫了,没有几个文学家的生活是光鲜的,对文学的执着就意味着与功利的无缘。作者如果没有二十年的执着,几十部中篇的积淀是拿不动长篇小说的笔的。
《响郢》是用心写成的。《响郢》是以郢为舞台的,这个舞台不大,三家的庄园放大了算也不超过两平方公里,在这个不大的舞台上安排了几十个人,几十个人没有一个重复的,没有一个不“精彩”,没有一个不“性格”,几十个人又“表演”了几十年,这是什么?是功夫!没有长期的观察,“钓黄鳝”不会那么精彩;没有反复的推敲,“老太爷”不会那么温暖;没有一定的生活积淀,“油菜田”没有那么芳香;没有失眠的煎熬,“张裤带”不会那么鲜活;没有深厚的文化,“大娘”的课不会那么平实……
《响郢》给我的是精神,给六安的是骄傲,是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