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闪电访问中东 凸显俄进美退态势
新华社记者 孙萍
俄罗斯总统普京11日突访叙利亚、埃及和土耳其。他在访问期间宣布俄罗斯从叙利亚撤军,并与三国领导人分别探讨了叙利亚政治进程、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的决定给中东地区带来的影响等热点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普京此行凸显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后“伊斯兰国”时代,中东地区格局重新洗牌,俄进美退态势日益明显。
撤军考量
普京11日抵达俄罗斯驻叙利亚赫迈米姆空军基地,对俄军士兵发表讲话并与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举行会晤。他在讲话中称赞俄罗斯军人为击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作出的贡献,并宣布俄罗斯从叙利亚撤军。
俄罗斯空天部队总司令兼俄驻叙利亚部队司令苏罗维金向普京汇报说,俄将从叙境内撤出23架各类固定翼战机、2架卡-52武装直升机,俄军部分工兵、医护人员等也将陆续回国,到今年年底俄军驻叙人员将显著减少。
普京表示,俄罗斯将在叙利亚保留两个基地,包括赫迈米姆空军基地和位于塔尔图斯的海军物资技术保障基地。
2015年9月,普京下令军事打击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目标。2016年3月,他宣布撤回驻叙利亚主要军事力量。而此次下令班师回国,普京意在为这场代价不菲的军事行动画上句号,同时也向全世界宣告,俄罗斯及其盟友赢得了这场对“伊斯兰国”的战争。
美俄都认为自己是打击“伊斯兰国”的中流砥柱,近期开始围绕“谁功劳更大”的问题打起口水仗,而俄罗斯无疑占了上风。
根据苏罗维金向普京的汇报,在历时两年多的反恐战中,俄军协助叙政府军解放了被极端组织控制的6.7万平方公里领土及这些地区的1000多个城镇,俄军战机消灭极端组织3.2万余名武装分子,摧毁近400辆坦克和其他1.2万余件各类武器装备。“这些战果令叙政府军彻底扭转此前与极端组织作战时不利的局面,并在多个重要地区转守为攻。”
叙总统巴沙尔对俄军的评价是:“俄罗斯和叙利亚烈士们的鲜血流淌在一起,他们是后人的灯塔。”
分析人士认为,普京此时宣布撤军,既显示了俄军在反恐战场上的胜利,也表明俄不愿长期陷入中东的战争泥潭。不久前,普京宣布参加2018年总统选举。对于选民而言,普京不仅是反恐英雄和俄罗斯大国地位的再造者,还适时地结束了战事,将俄罗斯士兵带回了家。这无疑有利于提升他的支持率。
加紧斡旋
普京在访问叙利亚和土耳其期间,分别与巴沙尔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讨论了叙利亚政治进程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打败“伊斯兰国”,并不意味着叙利亚问题的解决。在后“伊斯兰国”时代,俄罗斯在叙利亚面临新的挑战,即如何完成从“反恐赢家”到“和平缔造者”的身份转变。在从叙利亚撤军的同时,俄罗斯正加大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的斡旋力度。
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主任科尔图诺夫认为,俄罗斯、美国以及一些中东地区大国将围绕叙利亚和平进程继续博弈,俄罗斯需要找到一种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影响力的机制。
目前,俄罗斯与土耳其、伊朗的“三驾马车”机制已经在叙利亚政治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普京、埃尔多安和伊朗总统鲁哈尼11月22日在俄罗斯索契举行叙利亚问题三方会议,勾勒出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路径:召开叙利亚全国对话大会,启动叙利亚人民主导的政治进程,举行自由公正的选举。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叙利亚全国对话大会计划于明年年初在索契举行。分析人士认为,普京选择在俄境内举行这一对话大会,是为了显示俄罗斯在叙利亚政治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俄进美退
事实上,俄罗斯在叙利亚取得的反恐胜利,意义远大于反恐本身。借助反恐,俄罗斯不仅在中东提升了影响力,也在世界舞台上巩固了大国地位。
俄罗斯科学院国际问题专家索特尼科夫认为,通过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俄罗斯以另外一种面貌回归了中东这一曾经对苏联非常重要的地区。
普京在此次访问埃及和土耳其期间,与两国领导人讨论了中东局势,其中包括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的决定对该地区造成的影响。三国领导人在这一问题上立场相近。
本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把美国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此举引起中东国家普遍反对,也导致美国在中东事务上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在后“伊斯兰国”时代,美国在中东的“退”和俄罗斯的“进”形成鲜明对比。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孙德刚认为,俄罗斯在中东善于使用军事和外交组合拳,其政策比美国更清晰更成熟。俄罗斯通过介入叙利亚局势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与盟友的关系,同时也改善了与埃及和沙特的关系。
目前,中东局势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分别以伊朗和沙特为首的什叶派和逊尼派两大阵营之间博弈加剧,地区格局正在重组。科尔图诺夫认为,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应当在中东进一步发挥建设性作用。
特朗普宣布美国宇航员将重返月球

这张美国航天局提供的照片显示:12月11日,在美国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特朗普(前)签署“1号太空政策指令”。
美国总统特朗普11日签署第一份太空政策指令,宣布美国宇航员将重返月球并最终前往火星。
新华社发
当“南京记忆”成为世界记忆
新华社记者 韩梁
20多年前,美国图书编辑苏珊·罗宾娜第一次听华裔作家张纯如讲述南京大屠杀时,她为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竟鲜有人提及而震惊和困惑。
1997年,《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在美国出版,中华民族承受的那段苦难记忆终于再次走进西方公众的视野。
随着更多史料的发掘整理,“南京记忆”日益丰富充实。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欧洲战争博物馆。不久前,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投票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日本民间团体举行研讨会,以亲历者口述历史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真相。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各种形式的“南京祭”在世界多地举行,数百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将同步联动公祭。
纪念南京浩劫,是为了保持警醒,避免悲剧重演。人们不会忘记,80年前那个让人彻骨寒的金陵冬天,依然有不灭的人性之光,带来温暖与希望。南京沦陷期间,德国人约翰·拉贝与友人共同建立南京国际安全区,为数十万中国平民提供避难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代理院长明妮·魏特琳与同事收留庇护逾万名妇女儿童和难民;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夜以继日救治中国受害者;美国人约翰·马吉秘密拍摄105分钟画面,成为南京大屠杀留存至今的唯一动态影像……他们来自不同国度,身份各异,出于共同的人道主义精神,不顾个人生死,竭力护佑难民,向世界勇敢揭露侵略者的暴行。因为他们的存在,历史得以更完整还原。
探寻南京真相,是为了守护真理正义,维护人类尊严。如何看待这段钉在人类文明耻辱柱上的历史,绝不是简单学术问题。幸存者的口述、真实的影像、见证者的记录,都是无可辩驳的证据。妄图否定南京大屠杀历史,是对历史的抹杀,更是对受害者的人格侮辱。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守护“南京记忆”,是为了汇聚和平力量,开创光明未来。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到南京大屠杀,这些历史上的惨痛记忆时刻提醒人们,一旦丧失理性、陷入疯狂,文明在野蛮面前就会不堪一击。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作家伊利·威塞尔说,“忘记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经历苦难、走向复兴,在全球视野下讲述这段“南京记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命运与共、携手前行的脚步更加有力。
历史无法改变,未来可以塑造。在对暴行的回忆、讲述和记录中,把不义从遗忘的黑洞中拉出,重新建立与现实的联系,让更多人汲取教训、省察自我。这是幸存者的责任,也是后来者的担当。如今,北美不少公立学校课程纳入亚洲二战史相关内容。全球30多个国家选用包含南京大屠杀内容的历史选修课教材。正如一名海外华人所说,下一代能从历史中学到什么,是教育的重要课题。通过教育,年轻人能够认识自身对世界和平所肩负的责任。
反思历史,方知从何而来、向何而去。留存记忆,才能建立认同、迈向未来。当“南京记忆”成为世界记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历史才会更加完整,人类和平发展的道路才能汇聚起更多携手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