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民
七十年代以前的农村是比较封闭的,青年男女基本上都困在家门口,亲事大多都有媒婆来说,有的还在读初中,亲事就说好了,相互走动几年,差不多就结婚了,当时流行端午节和中秋节接未婚媳妇过节,女孩一般都在男方家住一晚或两晚上,回来的时候,婆家通常为她准备一块“的确凉”布料,一把阳伞,两把芭蕉扇,一双塑料凉鞋,算下来花不到十元钱,无奈那时物资短缺,每家收入都很低,这些礼品在当时已是很体面的了。尤其是女孩倍受男方喜欢时,男家更是倾其所能,甚至借钱也要“装局”,深怕女孩家有意见,更怕女孩回去没面子,这叫着花得值,花得踏实。如果男方去接媳妇过节,女孩家推辞不来,可能已出现了问题,一年两个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接不来的话,这门亲事就预示着快要告吹了。
邻居李大妈改嫁到老王家,四十多岁才生这个儿子,以后也没有再生,晚年得子,老俩口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是他们家庭生活中唯一精神动力,两位老人省吃俭用,把孩子拉扯大,供他上学,可儿子智商不高,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在家,老俩口急得团团转,家里穷,孩子不争气,长相又一般,十七八岁个头不足一米六,担心将来能否说到亲事。李大妈心里很是着急,她找到本村的一个媒婆替她儿子说亲,连提两个都没有说成,可她家的饭媒婆没有少吃,最后媒婆打了“保票”,一定要为她说个好媳妇。时隔一年,那媒婆真给李大妈寻了一个,女的家住邻村,是寡妇娘们,年龄与李大妈儿子相仿,长相配她家的儿子绰绰有余。
见面之后女方家也没提出什么,就是嫌男孩个子矮了点,说好之后,第一个端午节李大妈亲自出马去接未婚媳妇来过端午节。她赶了两趟集,买了两块“的确凉”布料,一块是水红色的,一块是天蓝色的,七十年代后期,像这类商品已不太紧张了,供销社里基本上都有,回来后王大伯看老伴花了那么多钱,有点心疼,李大妈笑呵呵地安慰他说:“舍不得花钱怎么能娶到媳妇呢,俺儿子又不很‘赢人’,你别打岔听我的不会错”。王大伯听老伴说的有道理,心里也踏实多了,是呀,有什么比儿子的亲事更重要的呢,可他总有一种预感:这个女孩不像他未来的儿媳妇。
李大妈提前买了几把粽叶,家里仅有的几斤糯米,本来想吃一顿糍粑的,也没舍得吃,这下全部包了粽子。生产队里的人几乎都知道李大妈要接媳妇来过节了,听说女孩长得不错,大家都没见过,尤其是有几个调皮男孩更是翘首以待。
五月初的天已经热起来,初四的下午李大妈真的把未婚的媳妇接回来了,一路上老人家心里甜滋滋的,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主动与女孩叙这叙那,女孩也非常懂事,一口一个大妈叫个不停,一老一少边走边叙,累了、热了就在路边树荫下坐一会。到了家,李大妈不顾疲劳一头扎到锅房里忙乎起来,煳粽子、杀鸭子、煮米饭,女孩子也帮着忙,家里人叫她歇一歇,可她坚持着要干,显得非常家常,这把李大妈一家人乐的,平时家里人口少显得很冷清,这下热闹起来,屋里好像增添了许多人,粽子在锅里煳得直冒泡,锅里还夹杂着一些咸鸭蛋和鸡蛋,散发出股股清香,女孩往锅门添柴,火光映照在脸上红润润的,更加妩媚动人,男孩看到未来的另一半,也是打心眼里高兴,主动与女孩子搭话,女孩子虽然有些害羞,但双方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农村的晚上除了“嗡嗡”叫的蚊子,一切都显得安静,没有电视,没有电灯,两盏煤油台灯的玻璃灯罩早被男孩擦得一尘不染,吃罢晚饭没有更多的活动,叙了一会,就休息了。女孩单睡一张床,蚊帐里的蚊虫被李大妈扇得干干净净,帐帘子掖得紧紧的,床上换上了干净的床单,因为都是农村人,女孩睡得还算习惯。
七九年是农村包产到户的第二年,农民分到责任田后干劲特别大,过端午节时候,也是农活最忙的时候,既要割麦又要栽秧,过节的当天,李大妈就安排好了,老头子继续割麦子,她与儿子在家里陪媳妇做家务。女孩子看到农村确实很忙,临来的时候母亲特别交代:要放勤快些,不要睡懒觉,要帮婆家做些手头活,真是好的家教呀。她坚持要到地里帮助割麦子,这哪成,李大妈死活不同意,心疼都来不及,哪能让她去干活呢。到了八九点钟,她与男孩子拿着镰刀偷偷地跑去割麦子了。
李大妈的未婚儿媳妇,长得漂亮,又很家常,来过第一个节就帮婆家做家务,干农活,一时间在村子里传开了,老人家逢人便讲,遇人便夸。有的为她高兴,也有为她担心的,有的还羡慕自家怎么没有遇到这样的好事。女孩临走时,李大妈倾其所能,给了不少礼品,还凑齐十块钱给她,女孩母亲十分满意,认为女儿找了个好婆家。转眼间到了中秋节,李大妈又提前张罗接媳妇来过节,临走时同样花了一些钱。秋收的时候,李大妈叫儿子去女方家帮割稻子,你来我往,双方走得还算热场。到了第二年端午节,李大妈去接媳妇居然没接来,她预感到亲事有些危机,亲家母不像原前那样热情了,女孩也有意躲着她,不来的原因是女孩刚参加完中考,不想外出。李大妈回来的路上思前想后,像丢了魂似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各种议论不径而飞,有的说:男女悬殊太大了,人家女孩那么优秀,听说上学成绩又好,真要是考上了,王家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说:老王家为了这门亲事,脚壳子都扒翻,要是成不了,估计花的钱也要不回来了。当时农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若是男方主动提出不愿的,花的钱不但不要,还要打“遮羞钱”给女方,少则也要几百块,若女方主动提出不愿的,男方花的钱如数退回,包括吃的饭都算成钱要回来,有的甚至大打出手,亲家变成了冤家。
过了个把月时间,那女孩真的考上本县师范学校,鲤鱼一下子跳进了龙门,成了吃国家饭的,这在当时的农村真是凤毛麟角,轰动了整个公社。李大妈知道后心里凉了大半截,儿子在床上苦恼了两天都没起来。咋办呢?再找媒去淌淌,李大妈还是不死心。媒婆回来告诉王家,女方确实不愿了,并且还退了一些钱。女孩让媒婆带了一封信给王家,大概的意思是:对不起王家老少,自己已考上学,不知将来分配到哪,结了婚生活不方便,又说两位老人心地善良,男孩忠厚老实,将来一定能找一个合适的媳妇。王家彻底绝望了,可又有什么法子呢,特别是李大妈含着眼泪把信听完。
再说那女孩自感到对不起王家,最对不起的是李大妈,老人家对她像亲闺女一样,在她身上花了不少钱,无论如何不能坑了人家,她跟母亲商量,钱尽可能退给人家,有合适的再帮王家介绍一个。女孩有一个要好的同学,从小学到中学,两人关系一直很好,双方的隐私都知道,那个女孩成绩很差,看来想走考学的路已行不通了。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这位要好的同学,并把王家的情况全面进行介绍。哪知道好朋友欣然答应了,看把她高兴的,但自己不能出面说呀,怕老王家有误会,于是她做好朋友的思想工作,叫女方托人主动到男家提亲。同学的父母知道后,专门去打听了一下,觉得还挺合适,真的去找可靠人提亲了。亲事说好一年后就结了婚,婚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美满,第二年来了个胖孙子,看把李大妈乐的。当老人家听说这个媳妇是前一个媳妇撮合成的,更是打心眼里感激她,甚至还后悔不该接她退回来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