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国华
毛姆是20世纪上半页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和文艺评论家,是英国最重要、最知名的作家之一。近读的《毛姆读书随笔》这本书,在其《作者简介》中写道:“在创作之外,毛姆还是一位很有见地的‘读书家’。他读书广泛,而且对所读过的书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对我来说,“读书家”三个字是一个新名词。以我的望文生义,所谓“读书家”,就是读书理解深刻的人,比一般读者站得高的人,他能看懂别人看不懂的地方,他能把那些藏在文字里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和态度给揭示出来、写出来,让更多的读者能透彻地理解作品。
毛姆在这本读书随笔中,概要地介绍了欧洲文学、美国文学。他的介绍和分析方式,是我以往所不曾见到的。我青年时期读过的《外国文学史》,着重介绍的是外国经典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的内容等。而毛姆的读书随笔却大量地讲述了作品背后的故事,比如,作者的性格,创作时的心理和历史背景,同时代及不同时代作家创作活动的差异等。将这些历史的、心理的、社会的背景揭示出来,将作者与作品的某种必然或偶然的联系叙述出来,对读者透彻了解欧洲文学、美国文学很有帮助。从这点看,我有了一笔意外的收获。
但是,我感觉到,毛姆在分析美国文学中,缺乏一种全面的概括,他只是出于自己的一种偏好来分析美国文学。从这点说,我更信服专业的文学史上的论述。因为写文学史的人,他必须阅读和掌握大量的作品,写到美国文学也该当如此。作为文学史家,必须充分考虑所有代表性作品的地位和特点,而不能像作家那样,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创作文学作品的习惯和爱好去随心所欲地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位作家的作品。我隐隐约约地感到,毛姆对美国文学的分析与我所读到的外国文学史上对美国文学的分析有较大的差距。当然,作为一名作家,有他写文章、发表学术观点的自由,可以不像文学史家那样去详细考证,完全可以凭自己的感觉和好恶去评价一切文学作品。但是,作为读者,既要善于聆听作家的文学高见,也应注意不被某种偏见所左右。好在毛姆在《浅谈美国文学》那篇长文章的最后,终于讲到了我们所熟知的沃尔特·惠特曼的诗集《草叶集》,并认为自己在其中“发现了正宗的美国精神”。这也说明,作家总是有真知灼见的。
这本书包含着一些哲学的理念。如对“美”的认识问题:济慈在《恩底弥翁》中写道:“一件美丽的事物所带来的快乐是永恒的。”对此,毛姆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美丽的东西不可能长久存在,这一点与世间万物相同。”“新时代的人,需求也会随之改变、更新,能够满足他们的将会是新的事物。对于一些熟悉的事物,我们已经感到厌倦,而对新的事物的探索便成了我们所热衷的事。”“能够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特定的愉悦之情,我们称这为美。”作为一位十九世纪的作家,能够用发展变化的辩证思维来分析问题,是难能可贵的。从这点来说,读这本书,有某种读哲学理论的感觉。即使对我们当今,亦有哲学般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想到,即使我们有三千年皇宫里使用的陶罐,今天也不会装上鱼汤来招待客人,而只会使用现今认为漂亮的白瓷器。
读毛姆的书,我再次有了这样一个感觉:不要轻易说自己喜欢哪个作家的作品,不喜欢哪个作家的作品。人们的读书,常常有这样的规律,有时对一位作家的作品一见钟情;有时对某作家的一本书读了一半或者更少就忍耐不了,但咬牙坚持读下去,却也往往能渐渐地接受了,甚而能以欣赏的态度读下去。读《毛姆读书随笔》就是这样一个由难以接受到逐步接受再到津津有味读下去的过程。写下这段话,是我读到这本书中《契诃夫的创作思想》这篇文章时,头脑里冒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