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康

前排右一是朱南溪、左一系本文作者,后排右一是龙飞、左一是孔瑛 田准 摄
1965年,我当时还在六安专区淠史杭工程指挥部工务办公室当一名技术员。这一年全国农村都在轰轰烈烈地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叫四清运动),安徽省是重点。中央各单位及大军区都派了不少人下来参加运动。这里面不乏重要领导和各行各业的名人。到了秋天,我们单位应地委要求也抽了许多人参加运动,我也在其中。单位抽出来的几十人集中分在六安县独山区石婆店公社。到公社后又分散到各大队,我被分到离公社几里路外的白云大队。
赶到白云大队时,我吃了一惊,一个不大的小山村竟然来了三十几人的工作组,除我和另外两同志是地方干部,其他都是清一色当兵的。大队工作组的支部书记和组长是南京军区军事法院的干部,一个大队分成两片,我在东片,片长是军事法院的老杜和前线歌舞团的孔瑛。工作组其他同志多是歌舞团的同志,有前线歌舞团副团长徐兵克,有作曲家龙飞、朱南溪,有词作家向彤,孔瑛是歌唱演员,还有舞蹈编导李明、演员张文今、黄龙等等。
我自小喜爱文艺,读书时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此时见到了歌舞团众多名流,一刹间让我眼花缭乱,对他们我已敬慕已久,相见恨晚,很快就和他们“打”成一片了。
白云大队是一条山冲,村口有一条小溪,从村口逆流而上,越上越高,越走越窄,河滩边平缓的坡地叫做“畈”,畈上有的种庄稼,有的住人家。工作队召开群众大会就在大畈上,每逢开会总是歌舞开头,这是歌舞团强项,村里男女老少早早地就赶来了,说是来开会的,其实是想来看表演的,在那一段日子里,白云大队成了歌舞之乡。
和他们相处一段时间后,人也熟了,我就以东道主的身份邀请他们参观著名的淠史杭灌区水利工程,徐副团长当即允诺,我速回单位汇报请示后很快成行。单位派了一辆中巴车,我也自然当任导游,随行的还有摄影记者田准。在灌区参观期间,他们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刚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受到的传统教育很深,这次参观了壮丽的淠史杭工程,倍受鼓舞。我借助这一良好的契机,进一步要求他们为灌区写歌。作曲家朱南溪对我说:“小高,你写词吧。”他的一句话可把我“将”了一军,我只好“班门弄斧”写了一首词,由朱老师谱曲叫《歌唱淠史杭》,词作家向彤也来助兴写了另一首《大别山下淠史杭》,由龙飞谱曲,这位大作曲家曾经以一首《太湖美》风靡大江南北。见到他我肃然起敬,没想到他为人如此随和。这两首歌就这样在旅途中创作出来了。回到六安后,我出面联系,在当时的六安县广播站录制,我又请来了六安县黄梅戏剧团秦家国等琴师伴奏,由歌唱家孔瑛独唱,这位当年在朝鲜战场上为志愿军战士唱歌的志愿军文工团员,今天能在我们县广播站一展歌喉,也算是大别山老区的人民与她有缘吧。可惜,这盘录音磁带由于年代久远现不知流落到何处!
这两首歌曲后来分别刊登在1966年3月29日和4月9日的《皖西日报》上。
弹指一挥间,五十年过去。当年的年轻小伙已变成白发老翁,但这个故事我还记得那么清楚,仿佛是发生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