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三老工作守“初心”——记裕安区西河口乡关工委主任程士华
本报记者 杨秀玲 谢菊莲
为让失学儿童重回教室,他苦口婆心相劝,四处找人助学;为宣传关工、老龄和老年教育工作,他深入调研,潜心写稿,甘当“小学生”;为把工作做好,他年近七旬,无论寒暑,每天穿行在乡间小道上,事必躬亲,对人对事始终以笑脸相迎……在裕安区西河口乡,有一位十里八村皆知的老教师,他叫程士华,现任西河口乡关工委主任,如今70岁高龄,工作毫不懈怠,仍奔波在路上。几十年来,程士华个人资助贫困学生2000多人次,为特困学生垫付学费20多万元。现今,他还学会了使用数码相机,更好地记录宣传“三老”工作。
“任性”,为孩子
2010年3月,退休后的程士华,听不进家人、朋友的劝告,“任性”地出任西河口乡关工委主任。他抓关工工作,无活动找活动,有活动就下工夫把活动开展好。凡开展重大活动,他都动脑筋做到“五有”。即:有活动领导组、有计划安排、有活动宣传画、有影音图片资料、有奖惩措施。
为了让关心下一代工作在社会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程士华始终注意把各项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尽量让关工工作在社会上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在西河口乡两届“十佳少年”的评选表彰活动中,程士华要求从班、校逐级推荐候选人,而且把当选的“十佳少年”照片、事迹以及少年的父母亲,所在校的班主任、校长姓名等信息组合在一起制成宣传油画,发至各村校和学生代表,并在全乡各地显目处张贴,同时组织“十佳少年”在全乡中小学作巡回报告。
“毅力”,为三老
程士华经常说,“基层的关工工作一定要面向基层,扎根基层,深入基层,多搞调研接地气,有的放矢抓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为了抓革命传统教育,2014年,程士华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跑遍全乡各地,搜集整理英烈事迹;为加强青少年良好家风的传承教育,2015年,他十余次走进石湖村百岁老人陈氏家中调查孙媳郑工俊如何孝顺太婆的生动故事;2016年为响应安徽省关工委“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他又深入到龙门冲村近百家农户家里,详细了解青年农民们怎么科技致富和官塘村肺病老人义务照看八位留守儿童读完小学、中学的感人善举;今年为庆祝纪念建军90周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70周年,程士华又到位于合肥的省军区干休所,走访出生在西河口乡龙门冲十八盘的百岁老红军李先忠大校。
在深入调研期间,程士华先后写出了“英姿多彩的郝家集”、“冯氏烈士四兄弟”、“不忘初心度百年”、“将军故里红土地”、“孝顺太婆好孙媳”、“龙门金凤展翅飞”和“花甲病人夕阳红”等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凡是经过调研采访的文章,程士华都充分利用这些身边不远的乡土教材,向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良好家风教育,助人为乐教育和科技致富教育。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初心”,为工作
刚任乡关工委主任之初,为了尽快进入角色,程士华多次到裕安区业务主管部门,主动求知,当起了“小学生”。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学业务,理清思路;抓组织,扩建队伍;理关系,凝聚力量;办事实,以功感人;双‘创建‘,争做‘五好’”独特模式,并指导具体工作。他摸索成立了乡、中心校两个关工委。2012年,在熟悉业务并取得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程士华着手在全乡24个村校全部建立关工组织,关工队伍由原11人发展到254人,并吸收87位有威望的五老同志参与关工工作。
为了有效地开展关工工作,程士华多方协调,理顺关系,把各方面积极因素整合起来,形成工作合力,主动“找米下锅”,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和优异的工作成绩。经过几年努力,西河口乡受到区、乡表彰的“五好”关工委和“三无两有”关工先进村的数量均超过了上级的要求,“双创建”达标率已超过80%。
从程士华家到乡政府,有十余里路远,由于程士华不会骑车,无论寒暑,他都是步行上班,严冬时节,他的两耳边及脸庞被寒风吹裂,盛夏更是全身汗水一直淋到脚,裤管和解放鞋全被汗水湿透。
程士华年纪大了,总是超负荷的工作,儿女和老伴都担心他身体扛不住,多次劝阻他回家享受天伦之乐。“我是一名有48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幸运地赶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的大好时代,让我们这代老人感到非常欣慰。我现在还能为全乡的‘三老’工作做点事,相信只要我以‘初心’认真干工作,夕阳余热尽朝晖,‘三老’工作也大有可为。”程士华表示。程士华从事“三老”工作几年来,曾个人获奖25次,并为集体争取17次奖状、奖牌,这些奖励是对程士华工作的最好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