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减免施新政 小微企业添活力
——市国税部门推进落实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优惠政策
张雪松 张旭 本报记者 张世巧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享受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3018户,受惠面100%;减免企业所得税额1849.21万元,同比增加765.59万元,增长70.65%。
今年初,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新政,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的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政策落地以来效果如何?我市国税部门给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国税部门积极辅导我们享受优惠政策,像我们这样营业收入增加所得税反而减少的企业还有不少,大家都准备趁着减税东风把企业做大做强!”安徽皖通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总由衷感慨。
安徽皖通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货运服务企业,自2013年成立以来,业务一直稳步发展,现有员工50人,货运车辆40余台。公司2016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30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11万多元。公司负责人李总算了一笔账:按公司的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今年的营业规模比去年有所增长,原计划在所得税这一块可能有10多万元的支出,现在赶上了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优惠扩围政策,预计全年能给企业节约支出7万元左右。
小微企业所得税新政出台以来,六安市国税局多措并举认真落实优惠政策。一是加大扩围新政的宣传和辅导。全市国税系统采用税务信息网、办税厅宣传栏、纳税服务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税收宣传二维码等多种途径加大对纳税人的政策宣传。在每期的新登记纳税人培训中,专门安排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辅导,提高政策受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后续管理力度。适应“放管服”工作要求,充分利用所得税后续管理系统,定期对全市小微企业涉税相关数据进行提取分析,筛选出疑点数据进行发布并推送任务,交税源管理部门开展重点核查并限期反馈,确保让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应享尽享。三是严格督办和考核。每个申报期内,市、县两级税务机关安排专人通过税收征管系统检索纳税人申报情况,对于筛选出的符合条件但未享受减半征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要求税源管理部门核实情况、及时更正,确保政策执行不留死角。同时,将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纳入绩效管理考核,明确职责和工作要求,兑现考核结果。
“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力军,企业降负的同时,也会扩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意义十分重要。”六安市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惠群介绍说,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政策扩围,惠及的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国税部门要把小微企业优惠政策作为惠民工程和民生工程,认真抓好落实工作,促进企业减税降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为木竹加工产业发展支招助力

叶集讯(朱定勇
文/图)今年以来,六安市叶集区政协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发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工作,积极履职,深入开展调研考察活动,为叶集木竹产业壮大发展献策支招。
木竹加工是叶集区主导产业,具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全区木竹加工企业及经营户达1000多家,亿元企业39家之多,该产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达70%以上,从业人员5万人,占全区工业就业人数的80%。
该区政协积极围绕这个课题,成立由副主席杨华胜任组长的木竹产业课题调研组,通过前期的选点分别赴木竹加工产业发展较好的山东、江苏两省展开实地调研。每到一地考察团先听取当地产业发展的介绍,然后深入到产业基地及车间观摩,了解一些在全国发展领先的木材加工及家居制造的形势现状和前沿技术,为叶集区木材加工及家居制造等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建设掌握了学习借鉴资料。
同时,在区内召开规模企业负责人、行业协会、经营大户座谈会,听取对加快全区木竹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的意见建议。针对全区木材加工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及一些问题,课题组建议:叶集区要不断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加大产业园区集聚,做大企业生产规模、升级改造、巩固效益,在稳步推进产业发展的原则下,不断加大产业基地建设水平和力度。加快现有企业的提档升级,积极培植发展技术含量高,低耗能、绿色环保,产品附加值高的叶集本地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促进小企业向大企业、大公司集中,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突出核心园区木竹材料生产这一主导产业,辐射带动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搞好“顶层设计”,规范和提高管理部门执法水平及办事效率。

11月24日,叶集区姚李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在该镇金龙稻虾种养合作社解读十九大精神。
连日来,为使党的十九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叶集区姚李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开展“走进合作社、宣讲十九大”系列宣传活动,先后深入辖区10多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解读宣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型农业发展的方向等相关内容,并赠送《稻虾种养常识》、《新型生态种养殖须知》等科普书籍,鼓励他们积极为全镇经济建设和助力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程度厚 本报记者 田凯平 摄
学好技术致富忙
张正武 李国银 本报记者 徐有亭
“俺今年喂了150多只羊,种了6亩水稻,栽了4亩柑桔,估算收入约14万元;今年能光荣脱贫,这得感谢县畜牧局对口帮扶,让我学到了养殖技术,感谢乡村领导帮俺借到了贷款扩大养殖规模,还支持俺危房改造……”近日,记者在霍邱县彭塔乡慈佛寺村采访,贫困户赵文全谈起脱贫的事激动不已。
赵文全今年50岁刚出头,全家4口人,承包耕地11.2亩,前几年,吃苦耐劳的夫妻俩带着两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一直想通过养殖发家致富。2010年春季,向亲友借钱建起10余间养猪场,养猪失败;2013年开始养羊,可都是因为没有技术而最终亏本,不仅没有致富,反而欠下一身的债务。2016年,经过本人申请,群众评议,乡村审核,被纳入了慈佛寺村贫困户范围。去年春天,恰巧赶上县畜牧局对口帮扶,派他参加了全县的养殖技术培训班,再次激发了赵文全的养羊梦想。
今年以来,赵文全自繁自养的羊发展到150多只,还在承包地里栽上4亩多的甘蔗,用羊粪培育出的甘蔗长势喜人,又粗又甜,市场畅销。而且,把羊粪撒在稻田里,水稻产量也比别人高。致富不忘乡邻,赵文全不仅靠科技养羊,很快脱贫摘帽,还为周边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在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该乡慈佛寺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刘争超介绍说,今年慈佛寺村是出列贫困村,在扶贫攻坚中,大力宣传、发动广大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经常到户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帮助贫困户联系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申请小额贷款和危房改造,使广大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根本保障。
小牛村“牛刀初试”
本报记者 谢菊莲
“扶贫工作队来村后,逐户制订脱贫计划书,有劳动力的介绍外出务工,居家就业顺便养殖鸡鸭,发展产业缺乏资金的享受光伏和金融扶贫,让咱村人人有活忙、户户有希望。”近日,裕安区新安镇小牛村老院墙组低保贫困户章荣青术后重新树立生活信心,脱贫路上初尝甜头的他对未来的路更是充满了希望。
对于章荣青这样因病致贫且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今年村两委不仅联系了当地的桃园为其流转土地3.2亩,帮助申请光伏扶贫,鼓励饲养鸡鹅,养殖成功初尝甜头的章荣青年中又紧接着申请发展养羊,前不久又申请危房改造,想要改善居住环境……“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让小牛村类似情况的15户贫困户卯足了劲一心直奔“脱贫”,申请扩大养殖规模的举动更是让村两委深受鼓励。
据悉,新安镇小牛村地处新安、徐集、顺河三镇交界,为国家级贫困村,现有贫困人口73户140人,是2017年度脱贫出列村。脱贫攻坚战役号角吹响以后,小牛村深挖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自我减贫能力,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在扶贫中把摸底情况摆在桌面上,一户一户进行分析,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研究适合本村发展的帮扶措施,做到户户有措施、人人有活干,为脱贫注入动力。
“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将全村73户贫困户按照属性分成一般贫困户、低保贫困户、五保贫困户3大类,按户整理基本情况、帮扶责任人、享受措施等,制成新安镇小牛村脱贫攻坚作战图,挂图作战。”扶贫工作队队员田维亮告诉记者。可是如何帮助贫困户如期脱贫、稳定脱贫,经过一户一户分析,确定了适合本村的帮扶措施:有劳动力的介绍外出务工、居家就业的顺便养殖鸡鸭、发展产业缺乏资金的享受光伏和金融,逐户制订脱贫计划书。
贫困户孟先友,妻子肢体3级残,没有技能,50出头的他只能在家耕种3亩多水稻,每年稻谷收成卖一半用于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租赁等开支,剩余一半留作口粮,生活勉强维持。针对这样的贫困户,包保责任人根据该户实际情况,帮助完善脱贫计划,对症下药:鼓励老两口圈养鸡60只、鹅10只、猪3头,达到特色种养业扶贫扶持标准,财政补贴2000元,解决了成本问题。又帮助他们申请光伏扶贫和小额信贷,其中光伏预计年收入3000元,贷款5万元入股六安市裕兴新能源有限公司,2017年度享受分红3200元,解决了饲养费用问题。农闲季节又将孟先友介绍到裕安区千年之恋婚纱厂,实现居家就业,还为其申请就业补贴600元,能就业、拿补助,种植、养殖补贴多,种种措施、件件实惠,如今孟先友鼓足干劲,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