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实施“1234”高血压防控策略
据健康报报道,安徽省日前提出以高血压防控为突破口,实施“1234”高血压防治策略,抓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在健康需求上的获得感。
安徽省有高血压患者1000多万名,90%分布于城镇社区和农村,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等心脑肾损害持续攀升,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沉重负担。为此,安徽省卫生计生委提出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把高血压防控做实做细,取得人民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据了解,安徽将从“1234”4个方面落实高血压防治策略。1个目标: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实现高血压患者全面健康管理;2个结合: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卫生计生专业队伍与社会力量紧密结合,促进防治紧密结合,共同推进高血压防控策略的实施;3支队伍:整合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个方面资源,实现高血压防控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有机融合;4项重点:在防、管、治、康4个方面齐抓共进,确保高血压防控取得实效。
安徽省卫生计生委主任于德志说,通过实施高血压防控,促进慢病防控的突破。通过强化慢病防控,拔除健康脱贫的“病根”,使人民感受到可持续、有保障的获得感。
养老护理人才
吸引力需加强
日前,在天津职业大学举行的养老护理专业“双选会”上,毕业生被企业一抢而空。即便如此,许多养老院仍面临年轻护理人员离职率高的困境。当天举行的天津市养老产业高峰论坛上,一些用人单位直言,“有的年轻人来到这里,要从头开始教,可学会本事很快就走了。”
不只是天津,各地专业养老护理员都非常紧缺。据统计,目前,全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100万,其中经过专业训练、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不足10%。按照国际公认的3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约需养老护理员1000多万名。一边是护理员缺口量大,一边是年轻护理人才的流失,这给养老机构带来了很大压力,也必将制约这一行业的发展。
养老护理员的工作不仅辛苦,而且还存在社会认知度不高、薪酬偏低、缺乏上升通道等问题。甚至不少人认为,养老护理员就是保姆或佣人,正是这种错误观念,即便护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时也往往不会选择该职业;有的人虽然到养老机构就职,但没工作几天就选择了“逃离”。
怎样才能吸引和留住养老行业年轻护理人才?笔者认为,全社会都应改变对养老护理员的偏见,正视养老护理员的价值,让更多年轻人乐于从事这个职业。一方面,政府应为养老护理员建立合理薪酬体系,制定工薪指导标准。如广州对符合相关条件的护理员实行最低薪酬制度,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薪酬不低于当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提升了这一职业的含金量。另一方面,构建职业发展体系,把养老护理员纳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建立养老护理专业学费减免、校企对接、持续培训、技能晋级、职称评定、职业津贴等制度,增强这一职业的吸引力。
同时,推进国家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养老护理人才工资福利待遇阶梯提高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真正让养老护理人才有前途、有盼头,各种权益能切实保障到位。
来源:健康报
口腔一溃疡就吃下火药?
难怪你的嘴总好不了
一说到口腔溃疡,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反应就是“上火”,随即就会使用牛黄解毒片等清热降火药物治疗,但并非总能行之有效。
1、口腔溃疡就是“上火”吗?并不是。
赵医生介绍,其实口腔溃疡的发生是免疫、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许多口腔黏膜病都会出现溃疡,如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结核、口腔鳞癌等。有时,它也是全身疾病的一种反映,如患糖尿病、胃病、血液病、结核病等。总之,不能武断地认为口腔溃疡就一定是上火了。
2、那么,口腔溃疡到底是什么?
“临床上说到的口腔溃疡,多是指复发性口腔溃疡。”赵医生对记者说,有人给它总结了四大特点,即“红、黄、凹、痛”:溃疡周围会红肿,溃疡表面是黄色,中间凹陷,通常较痛。它往往会反复发作,有时一次能长出十几个,火烧火燎的疼,但它有自限性,到一定时候会“不治而愈”。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口腔溃疡并非仅仅是一种炎症性病变,不要抱着去不去医院看无所谓,吃点消炎药自然会好的心理。尤其是那些疼痛不明显、边缘不清晰,而且老不愈合的口腔溃疡,我们更要引起警惕,因为这有可能是恶性的。
3、不要小看了口腔溃疡!
赵医生提醒,在众多的口腔溃疡中,另有少数不属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如结核性溃疡、梅毒性溃疡等,它们是不会自愈的。据了解,此类溃疡在老年人中较多见。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状况衰弱,免疫容易失衡,因此发生恶性疾病的几率更高。甚至有些口腔溃疡在一开始就是某种恶性肿瘤如舌癌、牙龈癌、颊黏膜癌的早期表现!这类溃疡若被忽视或凭自己的“经验”当作炎症来治疗,就必然延误病情,加速扩散,后果不堪设想。而糖尿病等全身疾病所反映出来的溃疡,更不能单纯视之,自然要从治疗其基础疾病入手,才能有较为满意的疗效。
因此,一旦遇到经久不愈的口腔溃疡,最好是及时就医,必要时还要做病理活检来明确诊断。
4、得了口腔溃疡该怎么办?
据悉,绝大部分的口腔溃疡是复发性口腔溃疡,一般在7~10天就能自愈。但若是超过这个时间,口腔溃疡还经久不愈,就要小心是否是恶性疾病的征兆了,此时就需及早就医处理。
医生对于口腔溃疡的治疗,会以消除病因、增强体质、对症治疗为主。而我们除了要遵从医嘱从根源消除病根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饮食不良习惯的纠正。在治疗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这才能真正有益于溃疡的愈合:
1、遵医嘱。
在医生指示下,涂抹药物或用药水漱口,补充维生素B2、维生素C及叶酸。
2、注意口腔卫生。
每次进食后,可用食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也可用药物漱口液,防止因食物残渣加重继发感染。
3、饮食要注意。
避免吃太硬或纤维太粗的食物;不要挑口味过重,如太酸咸、太辛辣的食物;不吃太烫或太冰的食物;少喝酒及碳酸饮料等刺激伤口的饮料。
4、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避免遇事着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平时多吃水果、蔬菜补充丰富的维生素;注意生活规律性和营养均衡性,养成一定排便习惯,防止便秘。
5、定期接受血液及肝肾的健康检查。
如此这般,才能把我们从口腔溃疡的困境中拯救出来。切忌盲从风气,把口腔溃疡等同于“上火”,一味地使用清热降火或清热解毒的中成药,耽误治疗,给自己造成更多的痛苦和损失。
来源:金陵晚报
肝癌防治“三早”变“六早”
高危人群须注重筛查
据新华社报道,专家指出,规范化治疗是提高肝胆肿瘤疗效的重要的途径。肝癌防治要由“三早”变“六早”,高危人群必须注重筛查。
在日前召开的“2017年第二届国际肝胆肿瘤规范化治疗高峰论坛”上,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天津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李强教授说,80%以上的肝癌发病都与各种肝炎病毒感染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乙肝和丙肝则主要通过母婴、性和血液传播,并可引发慢性感染,如不进行控制,感染者患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极高。
李强教授表示,以前肝癌防治主要提倡“三早”,早期发现、诊断、治疗,现在变更为“六早”,还包括了早期预测,能通过基因检测、分子分析,推测哪些患者是高危人群;早期预防,例如乙肝疫苗接种,将预防前移;再有是早期治愈。
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必须做好针对肝癌的筛查,肝硬化患者应该3个月查体一次,有肝癌家族史者、乙肝携带者或乙肝患者、有肝脏背景疾病者、长期酗酒者6个月查体一次。筛查以超声检查最有效,肝硬化患者还应该做肿瘤标志物检查。超声或肿瘤标志物结果可疑的人群,需要进一步做强化CT或核磁检查。他说,早期发现是治愈肝癌最有效的手段,早期肝癌治疗的5年生存率能接近90%。
天津肿瘤医院肝胆科主任宋天强教授提醒,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肝健康”:保持健康均衡的饮食结构。肥胖和不健康的饮食会加大肝脏的“负担”。高危人群必须戒烟、禁酒;要适当锻炼、规律作息;减少毒素摄入和药物滥用。避免使用霉变食物,食用蔬菜、水果要清洗干净。服用药物要遵医嘱,减小药物对肝脏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