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3日06版
 
书与人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陈晓翠

E:\3日日报六版3.jpg

  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安静地坐了好久,竟有些怅然若失,一时无法回到现实,他思考的样子,他勤勉的样子,他沉思的样子,他坚定的样子,他亲民的样子,以及他治国的样子……我真的被感动到了。刘明升说:“他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我们这个山沟沟里头了。”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七年,人生七年,人生是多少个七年。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七年乡村经历。2008年8月至2011年10月,三年的村官生活,2011年10至2015年12月,四年的乡镇干部生活。也是七年,整整七年,我从一名大学生村官到一名党校教师。在这七年里,我由内到外都经受了岁月的洗礼,一天天,一年年,七年过去了,我不再是那个遇事就找老师的学生,不再是那个只会写《想当村长的女孩》、《<花开的美丽季节>引导了我》、《牧牛情》这样的散文的小女孩,也不再是那个来人只会端茶倒水的大学生,而是能独当一面的村官小陈,是服务全局的党政办公室主任,是敢作敢为的乡长助理,是传道解惑的党校教师。

  七年,2500多天,让我想到了英国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是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该纪录片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上层社会。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纪录片呈现给我们的是被访者七岁、十四岁直至四十九岁、五十六岁的访问精华,当我们把这部纪录片坚持看下来时,我们就会发现,也许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具有“典型”性,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生。也许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环境不同,会塑造出不同的人,但是人生真的需要磨砺、需要坚强、需要沉淀、需要奋斗、需要实干、需要进取、需要感恩,然而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初心的影子。

  七年不是一圈圈枯燥的年轮。在这里,他体会了最苦、最难的生活,但是再糙的饭他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他也看得起。他坚信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便无困难。他在苦难中实现了人生的一次次升华。至此,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不管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当中,只要能积极面对生活,无私地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的理想,那么无论将来成为工人、农民、学者、医生、教师,还是国家干部,都能为人民服务,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才。

  七年的酸甜苦辣还历历在目,但收获远远大于辛酸。记得担任村官的时候,作为一名“爱心姐姐”,我结对帮扶小刚和佳佳两名孩子。小刚五岁多,一直跟奶奶生活,父亲长年在外务工,母亲已在外地成家,但家人一直瞒着小刚,我很同情小刚的遭遇,总想帮助他,那时候的自己只能陪他过过生日,偶尔买点饮料送给他,陪他聊聊天,做做游戏。他说想爸爸妈妈,至今都记得他那一刻生无可恋的表情,是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他该是一名大小伙子了,真有点想念他了。佳佳是一名初一的女学生,她本是弃婴,身犯肌肉萎缩的父亲收养了她,一家就靠七十多岁的奶奶供养着。与佳佳结对,一方面有共同话题,交流起来方便,另一方面我是师范毕业生,可以辅导女孩功课。有一次,女孩跟我说:她不想上学了,看到奶奶那么大年纪,还那么辛苦,她想和亲戚一起去酒店打工。我问她想不想端一辈子的盘子,她说不想。我说那你就好好读书,农村的孩子唯有刻苦读书才有出路。我对她说我家也非常贫困,父母生养我们兄弟姐妹五个,油没有吃的,但依然供养我们读书,我虽没有出人头地,至少可以让父母少操心,家里至少有人会认字,会算账,不会吃闭眼亏。她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高中,学习积极向上,生活阳光乐观。工作调动后,一次周末回家,我又想去看她,我不会骑车,便让一位同事骑车载我,看到她一切都好,我很欣慰,临走时,我又给了她一点零花钱,女孩子上高中了,花钱的地方更多了。记得那位男同事对我说:我真的很佩服你,你都调走了,还去看她,工资很低,你还毫不犹豫地给她零花钱。而今,他也是一名乡镇领导,一定会更加关注贫困家庭和留守儿童吧。

  人,是需要一段经历,才会改变,一段经历促进一段成长,成长的过程就是走向成熟的过程,逐渐成熟才能走向更加重要的岗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未来还有很多个七年,也许会迷惘、也许会委屈、也许会枯燥,但是我愿意在工作中静默忍耐,奉献时光,奉献精力,从点滴做起,只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与书结缘三十载

  程 锦

  时序轮转,岁月流逝。屈指算来,从最初识字捧读第一本书至今,与书结缘已有三十个春秋了。

  一万多个与书相拥的日子,每个角落都弥散着沁人心脾的幽香,回眸深深吸一口,整个人儿就醉在了记忆里。

  哲人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精彩的大书,只是内容与风格各有差异罢了。诚哉斯言!三十年花开花落,三十年风风雨雨。三十多年人生道路留下了一串深深浅的足迹,其间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幼童,成长为教龄十二年的中年教师,其间当然也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和品读不尽的苦辣酸甜。集邮、下棋、绘画等当年的很多爱好多已风化在时间的长河里,但唯独对书籍的喜爱三十年来有增无减。岂止是喜爱,简直到了“敬惜片纸”的程度,甚至到了为书痴狂的地步!

  明朝末年的藏书家徐渤说:“可无衣,可无食,不可以无书。”虽不能尔,心却甚向往之。说起家中的书,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多而杂。对于书,我像极了一个经历粮食危机的人对粮食的渴求,像极了一个追求时尚的女郎对新式服装的热衷,几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不遗余力地购买收集积聚,直至书架床边,桌上凳头,地板沙发,甚至厨房阳台卫生间,处处可见书靓影。这些可爱的精灵们,它们或大或小,或新或旧,厚者如砖石,薄者似刀刃。有的装祯精良,似西装革履的翩翩公子,风神潇洒;有的简约朴实,像素面朝天的小家碧玉,清新俊逸。人文,历史,诗歌,散文,星相,占卜,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来源也极为广泛,学校里发的,书店中买的,朋友赠送的,腆着脸皮向人讨的,旧书摊上淘的,网上拼团抢购的,天南地北,各有出处。

  每次搬家,我都要为四壁林立的书儿们踌躇。背着大捆大捆的书大汗淋漓地在楼梯上艰难行进时,真有一扔了之的冲动。当然只是说说而已,这可是陪伴我多年的朋友们啊,爱尚且爱不来,哪里舍得扔哟?于是揩一把额头上的汗,重新打起精神,一步一步向上攀。待到全部搬完后,常常累得一屁股坐到地上。斜倚在大堆小堆的书中,摸摸这本,瞅瞅那本,翻翻这堆,搬搬那捆,乏意顿消,又精神百倍,犹如一个将军在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心中汩汩涌起的是难以言说的畅快与惬意。

  每一本书背后都是一段难忘的记忆。书架顶端的那本纸张泛黄、字迹漫漶的《平凡的世界》还是上高中时吃了半个月的咸菜用省下钱买的;下边那本朱光潜的《诗论》是第一届的邢同学听我上课大加赞赏这本书后,放假回合肥专程买来送给我的;书桌上那本缺少封面的《经典小说解读》是我冒着酷暑,从旧书老板的仓库的书堆中淘来的;抽屉里那三大本品相极佳的《南渡北归》是我第一次打开孔夫子旧书网邂逅而得的……

  一次,上幼儿园的女儿让我带她到外面去放风筝玩,我当时正捧着唐浩明的《曾国藩》读得津津有味,便敷衍着说等会,再等一小会儿。孩子等得不耐烦了,便向她母亲求计。妻子眼珠微微一转,计上心头。她故意扬声对女儿说,你爸要是再不陪你去啊,你就每等十分钟扔掉他一本书。这招果然奏效,吓得我一骨碌跳起来,忙不迭地说,去去去,马上去,现在就去。不就是放会风筝嘛,怎么着也不能扔我的书啊,那可是我的命根子,岂能说扔就扔?知我软肋者,夫人也,一言便击中我的要害!

  夜幕低垂,清风拂面。明月别枝,茶香氤氲,坐拥书城,其乐无穷!此生若得久暇时,长醉书乡不愿醒!

  四季书香

  夏书阔

  心中绿洲是三尺书桌,三尺书桌是心灵的一方净土,一方净土散发出的则是书的四季不绝的芳菲与幽香……

  春意如潮,温馨扑怀。“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然而,春天里也隐有秋水伊人,“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的低吟让我遐想,我就在这种遐想中寻找一份意境,取出那本古香的《唐诗三百首》作一幅春之画图:远山如黛,点一抹菲红映衬;近村古木葱茏,溪流清澈,一行旅人正作揖于牛背上的少年,遥想冒着纷飞细雨寻访酒家,宁静而致远。垂柳柔嫩的枝条在三月的清晨缀于书桌,读书人只有陪介子推寒食,方能读出几分柔美的意境。于是有诗酒佐花岂不至美?便採几枝叫不出名儿的花置于案前的笔筒之内,虽时不时为崔护的“人面桃花”故事扼腕叹息,但此时还是让心灵与花香一样隐至于悠久的往昔——“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夏日苦短,绿肥红瘦。虽穿着单薄,但心中仍感热闷。只看“芳菲尽”,没瞧“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夏日晚霞映衬的树下,先品“桌上一瓶老酒,桌旁一群老友,桌下一条老狗”的仙境,再评小屋旁月色下的稻花清香和蛙鸣。虽不忘“鼠因无粮而遁去,狗为缺食而长眠”的日子,但“床前明月枕边书”、“半床明月半床书”、“年年岁岁一床书”的千古遗风仍沁入心脾,或牵强或附会,却不失“‘月色’添香夜读书”的风雅。

  秋风乍凉,桂花飘香。“相见亦无事,不来常忆君”,书中免不了要压几枝花中桂子。思想涓涓流来,念天涯友人,吟一首小诗遥寄明月,小小书桌因有了青枝而绿成情感圣地。帘卷西风,效仿陶公采菊东篱下。夕阳西下,面对书山,悠然走出小屋,登高远眺,便有一份秋的清寂缭绕着你。若是夜雨潇潇,“漠漠轻寒上小楼,燕子双飞去。”人生之大,莫名之情会不由地侵入你的肌骨,于是信口用竹笛吹一曲《高山流水》,挥去“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余音,走入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境。

  冬韵紧骤,云皑交织。掀过春万紫千红的封面,轻撩夏绿树成荫的扉页,品读秋硕果累累的内容,静思冬银装素裹的要义……不理会“画家不知渔家苦,爱作寒江钓雪图”的古今争执,时令的佳品此时便是“长作去年花”了,在严酷的环境里我们是否愿做一枝腊梅呢?陆放翁云:雪虑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人格更是要如此。便又想起白雪皑皑的时节来,于是又读: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于是,四季案头书香不绝,怡我眼目,悦我秉性,一切尽在不言中。虽然年龄已经过春,但心中炙热像夏、收获如秋、意境胜冬!绿色如故,书香如故,四季读书“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有书香常溢不尽,便有诗心永不枯竭!

 

 选择年月
<2017年1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书与人⊙周建平:追梦在路上⊙文化视界⊙文化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