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能有这样美的环境,靠的是城乡环卫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的结果。”村民刘大川感慨道。当我们漫步在舒城县百神庙镇的乡村时,看到的是整洁、干净的道路,呼吸的是清新、纯净的空气,感受到的是向上的、向善的精气神。
为什么治理?怎么治理?
“以前,我们特别羡慕城里人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我们农村为什么就垃圾遍地呢?”刘大娘曾经质疑过自己的生活环境,也盼望着改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百神庙镇也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说起为什么治理农村环境,百神庙镇党委书记王申勇向我们谈起了他的环保理念。
王申勇说,当前,他们正瞄准农村环境治理的痛点、难点,向乡村垃圾宣战,整治工作全面铺开,初步形成了“三大革命”人人参与,洁美环境家家受益的良好局面。
“过去农村垃圾一般都堆在村头、路边、河边,严重破坏了环境,特别是一到雨季,未经处理的垃圾渗液会流进河流,随水流走,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王申勇说:“农村垃圾治理,是群众的期盼,更是发展的需要。”为此,该镇大力实施了“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模式,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将建设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进行安排和调度,推动环卫工作以中心村庄为轴心向自然村庄纵向延伸。“推动乡村‘三大革命’,就是‘集全镇之力,还农村清洁’。”王申勇说。
谁来管?怎么管?
在该镇的舒合村,我们看到,硬化的村道上连垃圾的影子都看不到。村民张老太快人快语,她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热情地向我们诉说着村容村貌的改变。“以前环境很差,一是大家没有环保意识,二是垃圾没有收集点。”她说,现在好了,村里广播天天教育大家要爱护环境,家家门前都放置了垃圾桶,现在只需要把垃圾扔进桶里,每天都会有清运车把垃圾收走。
今年以来,百神庙镇不断探索农村环境整治的长效管理模式,健全环卫作业管理机制。该镇本着“全面覆盖、方便实用”的原则,综合考虑镇域内生活垃圾产生量、运输距离等因素,建立垃圾收集场所,配备垃圾收集、清扫、压缩、运输的车辆和设备。各行政村进行卫生死角清理、每家每户分发垃圾桶。
为引导群众自觉爱护环境,该镇先后制订了《门前三包制度》、《保洁员考核制度》、《清运员考核制度》,各村制订村民卫生公约,村两委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引导村民自觉履行保洁义务,充分发挥每家每户的作用。
同时,该镇制订了一套环卫绩效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包括主干道路面清洁、垃圾清理、河道清淤、公厕清理保洁、绿化带巡护保洁以及对环卫设施的维修、养护等,实行积分制,采取月考评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将“暗访巡查通报、季度考核记分、综合考核汇总”的方法落到实处。保洁公司垃圾清运车每天按时清运集镇、集中居住区和主干道沿线新产生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无积存垃圾,方便群众生活。
资金从哪儿来?怎么用?
农村垃圾治理能否可持续,资金保障是关键。该镇把农村环卫支出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为城乡环卫一体化正常运转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据该镇镇长李云飞介绍,为了保证农村的环境卫生,财政在其他方面压缩一点,“勒紧裤腰带,也要确保环境整治的费用。”
同时,该镇探索建立农民缴费机制,村级通过村集体出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或个人承担等方式,并采取市场化方式筹措资金。据了解,该镇还放开农村环卫保洁市场,采取合资、合作、PPP等方式,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建设运营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
“农村脏、乱、差问题具有极强的反复性,不能指望一个早上就能解决,稍一松懈就会反弹回潮。我们将从提升群众环境意识、完善制度、建立专用资金账户等方面,从一体化走向常态化,切实保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胜利果实,还农村清洁美丽的环境。”百神庙镇党委书记王申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