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人员如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前审计长李金华如是说。作为1998年来到审计队伍的老兵,当“金审工程”风生水起之时,怀揣梦想,带着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2011年我也匆匆地踏上计算机审计之旅。
刻苦钻研
——赴安大掌握计算机审计之器
2011年7—8月间每晚10点以后,安大偌大的教室里,只见一个同学坐在课桌前,一会儿两手在键盘上迅速地敲击着,一会儿双眉紧锁、两眼紧盯着显示屏、陷入了沉思……时间在滴答、滴答地流逝着,他一点也不知道。“都十一点了,关门了,关门了,你看就你一个人了”,锁门的师傅催促着说。
这就是我,一名省审计系统第六期计算机审计中级班的学员,一名快上40岁年纪的“老学员”。
都说年龄是财富,这一点在计算机审计学习上,好像行不通。计算机审计学习和驾驶学习一样,偏爱年轻人,有点小就好的味道。面对数据库基础及应用技术、数据采集及分析技术等课程、一天6-7节课,我们几个老学员很快感觉思维跟不上。基础差,消化不良,怎么办?是知难而进,还是敷衍退却?经过思索,我认为勤能补拙。于是每天早上早早地赶来,便于请教老师;晚自习最后走,成了我的“专利”;“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一线,成了我活动的全部轨迹。上课前先预习,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晚间抓紧复习;预备了风油精,瞌睡时就打开闻闻;不懂就问,问老师问同学,成了我学习的不二法门。
衣带渐宽终不悔。正是这种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我顺利地通过了省审计系统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在结业典礼上,省厅领导得知我的情况后,给了我一个“三哥”的称号,并感慨道“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若有三哥的精神,中级班考试何愁不得通过!
深受震撼
——零距离感受计算机审计之牛
2012年,局里安排我担任县残联理事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主审,并配备一名计算机审计中级班二期高手作为我的助手。这次审计,使我能够零距离感受计算机审计技术。原本我认为,像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和尚”,虽然学习了计算机审计技术,但也只是皮毛而已,恐怕不能用于实战。不曾想我的这位助手,通过ASL脚本语言,将乡镇申报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特别救助发放表,与县残疾人基本信息表进行比对,查出乡镇通过虚报或篡改残疾人信息、县残联把关不严,两年内给不符合救助标准的人发放补贴数十万元。审计组接着扩大战果,结合年度项目审计重点,关联县地税局、县公安局、县民政局等多家部门的电子数据信息,从海量数据中筛选疑点,通过进一步查证,最终查出少征未征残保金、违规发放救助款等上百万元。
这次审计成果显著,被省厅评为表彰项目,也给了我强烈的震撼,使我真切地感受到计算机审计的强大。以前遇到这样的审计,从纯人工的角度,审计最多抽取百来条记录,与县残疾人基本信息表进行核对,而将两年来乡镇申报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特别救助发放表中记录,与县残疾人基本信息表记录进行一一比对,是不可能做到的,更别说关联其他单位电子数据了,但计算机审计使全面审查变成了可能,使审计效率和效果发生了质的飞跃!
鲜花初放
——勇实践品尝计算机审计之美
2015年,局里安排我开展地方税收征管审计。审计进点,县地税部门提供的纸质资料就是20多页的税收会计报表,其他的资料就全在其地税内网办公系统了。要想出成果,必须借助计算机审计技术!通过翻阅我局近5年地税审计档案和了解税收征管流程,以及进一步熟悉税法,我明确了审计思路:必须将地税业务知识与计算机审计技术结合起来。在审计中感受最深的就是需要将各种表格进行比对,如何将关联表中此表有而彼表中没有的记录筛选出来,在这方面,我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多次尝试,最后通过外连接中左连接left
jion on,终于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016年我继续从事地税审计,正逢省厅开展全省土地增值税等三税的税收征管审计调查,我认真地学习了省厅下发的计算机审计参考思路,也窃喜比对中左连接思路与省厅的参考思路不谋而合。当年将其方法运用到地税审计中,审计成果显著。审计结束后,对两年的计算机审计实践我都及时地进行了总结,写了《浅议开展土地使用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六种途径》等多篇文章,被《安徽审计》杂志等载体采用。
老骥伏枥,一晃6年过去了。在这6年中,我与计算机审计结伴而行,途中我遇到过困难,遭受了挫折,也迷茫过,甚至一度想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在这6年中,我学到了一些计算机审计技术,也进行了一些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同行的熟练运用和领导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有不少功课要补。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审计的学习和实践,找差距、补短板,将计算机审计技术发扬光大,为审计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