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共享探索非遗传承之道

  很多非遗项目,往往既有地域文化的贴近性,又有私家绝活的神秘感,其中技艺多有独到之处,甚至有不传之秘。据报道,日前,江苏无锡非遗传承人詹杏娣打破常规、开先河,作出惊人决定,将耗费40年心血研制出的宜兴青瓷独家釉料配方无偿捐出并公之于众,只盼望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继续流芳百年。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固然蜚声海外,同派系的宜兴青瓷亦有悠久历史。20世纪60、70年代,宜兴青瓷成为国礼,被世界誉为“东方的蓝宝石”。遗憾的是,宜兴青瓷近年渐有衰败之势,技艺传承更面临断代危险。用传承人詹杏娣的话说,一起做青瓷的同行,考虑到经济效益,很多都改做紫砂了。“宜兴目前做青瓷的有十几家,不超过200人,跟10多万人在做紫砂没法比。”做的人少了,挣的钱少了,自然难免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

  无偿公开独家配方,意在以降低门槛来“壮大门户”。这种开放共享的心态,既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大胸襟与大格局,更是促进非遗项目社会化、市场化的有益尝试。非遗传承人詹杏娣之举,着眼大利、裨益大局,她以实际行动探索非遗项目的现代化传承之路。

  当然,公开配方也许仅仅是第一步,对其他非遗项目来说,未必具有可复制性。只是,这些年来,无论是官方的非遗网络传播,还是民间的传习组织与沙龙,都有一个逐渐清晰的共识:对非遗文化和非遗项目来说,保护不等于抱残守缺,传承不等于僵化保守,恰恰相反,敞开门户、全民共享,让扎根民间的非遗重新归于火热的现代生活,传统技艺才能真正“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小众的非遗需要融入大众生活,民族的非遗需要绽放在世界舞台。

  当非遗保护遭遇小众之惑时,群策群力是必由之路;当非遗传承遭遇现实困境时,革故鼎新是不二法门。以开放共享的心态探索非遗传承之道,这大概包含两层相辅相成的含义:一则,非遗的开放共享,不是简单的展览与交易,而须构建自己的产学研链条,建立生机勃勃的传承体系,自觉匹配“互联网+”时代,主动适应新经济社会的步履;二则,非遗的开放共享,并非削足适履地“自我降级”,而是在尊重非遗文化和非遗项目的专业性、专利化的基础上,开门纳客,应时而变。

  一句话,承载着匠人匠心之情的非遗文化,彰显着巧夺天工之技的非遗项目,急需在时代的版图上,找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完美契合点。

 选择年月
<2017年10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2930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12345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十九大报告精神⊙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营⊙以开放共享探索非遗传承之道⊙多走“网路” 少走马路——“放管服”改革惠了企业便了群众⊙传统蚕桑产业迸发新活力⊙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创佳绩⊙声明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