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大村小庄都很看重重阳节,但是一不为吃喝、二不为穿戴,只为对老人尽一尽孝道之心。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九九”又与“久久”谐音,因此重阳节被赋予了“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历来被广大农人视为孝敬老人的日子而格外受到重视。
当重阳节到来之前,孝敬老人的气氛就逐渐浓了起来。本来,重阳时节天气已经转寒,到了衣被该换季的时候。
“秋风凉,念爹娘”,当闺女、做媳妇的纷纷抽出时间,赶集上庙,给老人采买过冬的衣物,大概是考虑到人们的这一需求吧!
重阳节前几天的庙会比较多,三里五乡、十里八村不是你过庙,就是他过庙。此时的乡村土路上,赶庙会的人络绎不绝。天上暖暖的秋阳,路边摇曳的菊花,加上土路上大闺女小媳妇的欢声笑语,形成一幅祥和的民俗画卷。
庙会上也大都搭着戏台,唱孝敬老人的戏,如《四郎探母》、《杀狗劝妻》等传统剧目。当儿子、做孙子的不是赶着毛驴车,就是开着手扶拖拉机,拉着老人去赶庙会看大戏。路人看到有拉着老人的车马,便自动让路,让他们先行。
此时的庙会和平日有所不同,从街头卖饭到卖货的摊位,都具有明显的敬老特色。饭场的主食大都是长寿面和荞麦面,以及老年人最爱喝的羊杂汤和最喜欢吃的豆腐脑。老人们在这里尽情地吃喝。
吃饱喝足后,还可以到附近的剃头担子那里剃头、刮胡子。这种上个世纪60年代后就几近绝迹的手艺,只有到农村集市上偶尔才能够见到。
持剃刀的师傅也是七旬以上的老者,他们和年纪相仿的顾客有着共同语言,虽然剃头时不能多说话,免得走偏了刀,但能够互相接受,已经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了。愉悦灵魂,是他们在重阳节的最大享受。
在拥挤的衣服鞋帽摊位前,女人们都在为老人挑选合适合意的行头。从棉衣的布料到御寒的棉帽子、皮帽子以及棉靴子,都要选准尺码,保证质量。
当然,有一种用毛线编织的名叫“羊毛篓”的帽子,这种所谓的帽子从头上套进去,可一直延伸到脖根处,整个头部只露出眼睛和嘴巴。还有一种名叫“羊毛毡”的高筒靴子,全部用羊毛制作,穿上宽松,极其保暖。
以上两件物品是乡下老年人过冬的宝贝,晚辈们见了,都会买回去孝敬老人。
除了老人家穿戴的以外,家家户户还要根据自家老人的口味,定出九月初七到十一日这五天为老人做饭的饭谱和菜谱,并互相交流。经济条件允许的,要给老人做重羊(阳)饭,即要吃两只羊身上的肉。当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条件为老人宰两只羊的。
所以,每逢重阳时节,村子里就有人开始宰羊卖肉,这样,基本上保证了全村老人都可以吃上“重羊饭”。
重阳节当天的午饭很讲究,一桌饭菜荤素相间、软硬俱佳,几盘几碟均有规矩,农家的日子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自家地里产的粮食、蔬菜、瓜果,一定要上齐,取“九月九,啥都有”之意。
最被看好的,当属重阳糕了。这是用自家今年的新黍米碾面加入豇豆、红枣蒸做的,共有九层,顶端有两只加入了红糖的面羊,也寓意“重羊(阳)”。
吃饭时,要先请父母二老一人吃一只重阳糕上的面羊,取高寿之意;老人也会把面羊送到儿孙们嘴里,希望儿孙们有出息,健健康康活百岁。
此日,已经出嫁的闺女们带着孩子也要回娘家,她们给父母带来了自家的油炸糕以及点心瓜果。她们还要送一双亲手做的棉鞋和布袜给父亲;为母亲准备一条用花线织的方围巾,和自己在上面绣了不老松和花鸟的布门帘。正是:重阳节到真热闹,赶集上庙乐陶陶。报答父母养育恩,百善之首当为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