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土地绿色发展决胜脱贫圆梦小康

  合力同心 拼搏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金寨发展史上成就巨大、倍受瞩目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经济发展质量最好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发展动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各项建设全面推进、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五年,也是脱贫攻坚攻城拔寨、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总书记视察金寨重要讲话精神,紧抓全国人大对口帮扶、省委省政府作出“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战略等历史性机遇,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招商兴县、旅游富县、民生为要”的发展战略,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攻坚克难、拼搏奋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成功争创23项全国性荣誉,先后跻身29项国家级改革试点。2016年4月24日到25日,习总书记亲临我县视察,明确了我县“两源两地”的历史定位,就传承红色基因、推进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老区人民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倍加幸福,激发了全县上下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的巨大热情,凝聚了决胜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的强大合力。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运行质量持续提升。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72.1亿元增至2016年的97亿元,接近百亿关口,年均增长5.6%;财政收入由5.4亿元增至12亿元,首次跨上1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7.3%;固定资产投资由50亿元增至198.7亿元,年均增长31.8%,增幅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今年以来,继续保持进中向好、好中加快的发展态势,上半年,生产总值55.3亿元、增长10.6%,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7499元、增长8.6%;前8个月,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30.8亿元、增长16%;财政收入10.6亿元,增长9%;规模工业增加值11.7亿元、增长17.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4.6亿元、增长87.2%,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8.9%;实际利用外资8111万美元、增长78.1%。

  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我们以“5+1”项目为抓手,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加快“调转促”步伐。农业方面,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倍增计划,新建、提升各类基地19万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9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5100多家,注册农产品国家级地理证明商标19个,农业特色日益鲜明,特色农业比重达80%。工业方面,集中力量建设现代产业园区,面积拓展到20平方公里,一批央企、知名民企、上市公司相继落户,入驻企业达210家,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90家;成功获批创建全国首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县,先进光伏制造纳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实验工程,累计引进新能源生产和装备制造项目20多个,建成新能源装机11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成长为县域首位产业。三产方面,积极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电商+”经济发展,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红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超75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30亿元,电商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深入实施,截至今年9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286亿元、166.16亿元,较改革前新增贷款124亿元,今年已新增贷款32.44亿元,同比增长36.6%,存贷比58.1%,较改革前提高15.6个百分点,涉农、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是改革前的3.9倍、6.6倍,融资难问题有效缓解;金寨职业学校如期建成投用,首批1986名学子于今年完成学业,大部分在县内就业,成为重要的“蓝领”和技工人才培养基地;大别山旅游通道全线贯通,有力带动了旅游经济发展;金寨抽水蓄能电站全面开工,前期工作创全国同类项目用时最短纪录。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高度重视城乡统筹,高标准修编县城总体规划,持续推进“三城同创”,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城乡“颜值”持续提升。实施各类市政项目400多个,在全省率先建成地下综合管廊50多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和全省文明县城,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态势加快形成,山水园林城市加速崛起。大力推进“三线三边”整治,开展美丽乡村整县建设试点,累计建设美丽乡村167个,皖西茶谷小镇、华润希望小镇、小南京光伏小镇等一批美丽乡村靓丽呈现。先后投入项目资金30余亿元,建成公路、电力、通信、移民后扶、安全饮水、农田整理及乡村污水处理等一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坚守生态红线,保护青山绿水,全部拆除响洪甸水库网箱和库湾养殖,为13条县级河流设置河长,跻身第二届长寿之乡,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入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村,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5%以上,地表水质全部达到Ⅱ类标准,老区的山更青、水更绿、地更净、天更蓝。

  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针对制约发展的瓶颈所在,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动力。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腾退复垦宅基地3万余亩,净节余2万亩,率先建立省内土地指标调剂使用交易平台,挂牌交易1万余亩;熊家河村19.55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挂牌入市,成为全省首宗,土地预征收试点在梅山镇率先开展。深化“放管服”和行政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组建旅游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在全省组建首家行政审批局。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催生各类经营主体3.5万户。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三变”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两权”抵押贷款持续推进,在全省率先开展特色农业脱贫保险试点,土地“三权分置”扎实进展。与此同时,投融资、财税、国资、文化、司法、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快速推进,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增添了强大后劲。

  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精准锁定贫困人口,大力实施“3115”脱贫计划和35个专项方案,全力推进产业、就业、搬迁、金融、医疗、教育及兜底扶贫,全县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17.48万减至2016年底的6.64万,贫困发生率由30.08%降至11.2%。今年,全县可脱贫3.2万人,39个贫困村出列,1个镇率先整镇脱贫。累计投入资金49.5亿元,县级配套7亿元,实施民生工程55项,自主增加6项,民生支出比重达87.6%,真正把财政增量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生活质量。累计发放各类补贴26.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受益5000余元。一大批关系群众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的就医、上学、养老、交通、饮水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文化、教育、体育、卫生、计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广大群众的改变感、获得感、幸福感切实增强。

  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

  党的十九大即将胜利召开。未来五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视察金寨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是立县之本、工业是强县之基、招商是兴县之路、旅游是富县之源、民生是发展之要”的发展战略,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持续放大“5+1”项目效应,力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六个翻番”,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新能源发展、生态建设三大攻坚战,努力建成“四区”,让老区人民早日圆梦小康。

  一是建成脱贫攻坚样板区。脱贫攻坚是我们最大的政治,如期脱贫是必须赢下的决战。作为全省深度贫困县和“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我们将全面实施“3115”脱贫攻坚计划,全力抓好35个专项脱贫方案落实,扎实推进产业、就业脱贫,构建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长效支撑,确保2019年“县摘帽、村出列、人脱贫”,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建成绿色发展先行区。绿色是金寨最大的优势,老区的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我们将致力绿色振兴,全力打造新能源、高科技、大健康、全域旅游四个百亿级产业。做大新能源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光伏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培育高科技产业,重点在大数据、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大健康产业,建成全国高档生态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中国食药用菌之都,打造健康养老养生基地。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金寨红色“三地”,争创红色5A景区,让更多的山区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富裕路。

  三是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保护是我们最大的责任,绿水青山是必须坚守的红线。将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生态保护,筑牢生态屏障,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治理“三大革命”,加强两河水系、两库周边、两路沿线生态保护,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工业源、移动源、农业面源“三源”综合治理,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四是建成美好生活幸福区。幸福生活是群众的美好向往,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将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民生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民生短板,全面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深入开展“两源两地”研究,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高地,以红色精神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能量,合力谱写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E:\电子\10月19日9101112全彩\19日9版\金寨一版背景_看图王.jpg

 选择年月
<2017年10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2930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12345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红色土地绿色发展决胜脱贫圆梦小康⊙数读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