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正在卖香椿。阙店乡转湾村瞄准香椿资源,部署香椿销售、香椿深加工、香椿旅游扶贫三步曲,香椿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

张母桥镇注重“扶贫车间”建设,贫困户在天龙工艺品有限公司加工竹工艺品,实现家门口就业。
十八大以来,舒城县不断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凝聚发展的“精气神”,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文乐民,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在城区,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县图书馆晚间不打烊,大剧院周周有戏、月月有演、季季有赛、年末有春晚……免费文化“大餐”全面铺开。
在农村,“吃饱三顿饭,就到乐园转”成为不少村民的新口号。
从2013年启动至今,该县已经完成25个省市级农民文化乐园建设目标。农民文化乐园成为繁荣农村文化的新阵地。该县还开始试水县级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此外,送戏进万村、送文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办书画展览、讲好人故事……一个个“眼”向基层、“面”朝群众的民生文化服务项目让村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
以文兴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目前舒城县有文化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达332家,涌现出了一批以“未来”为龙头的文化传媒产业、以“瀚文”为龙头的羽毛球产业等,全县文化产业生机勃勃。
文化主动融入重点项目工程成为新常态。在2015年启动的茶谷建设中,周瑜、李公麟、文翁的名人文化,梁祝、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故事,舒茶九一六茶园、新四军皖西革命纪念馆、龙潭三杰之一胡底、龙河口水库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成为茶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此外,随着万佛湖晋升5A,全域旅游提上日程,该县目前正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建设。
随着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城市的形象也在不断塑造。
“周瑜故里”更耀眼。2016年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给舒城周瑜文化研究会颁发《“周瑜故里”商标证》。历时六年的“周瑜故里”商标注册权之争终于尘埃落定。目前,舒城正在规划建设周瑜公园,打造“周瑜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加强“周瑜故里”的品牌建设。
以文化人,提振发展“精气神”
在舒城县城中心大黉水巷这条“好人长廊”两边的宣传橱窗里,中国好人陈德华慈祥的笑容给来来往往的市民带来了温暖,89岁的他不顾自身年事已高,奋不顾身跳入湍流中勇救落水女子。
2016年中秋佳节,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来自舒城县的军嫂郎显艳柔肩扛起一个家的故事感动了全国观众。
今年人民日报报道的舒城90后养女张志菊的故事让人看到了家风建设在该县的落地生根。
文明新风拂遍龙舒,善行义举层出不穷。截至目前,该县1人获省道德模范,19人获市劳动模范,产生了3名中国好人,9名安徽好人,44名六安好人。
“舒城好人”层出不穷,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的结果。近年来,该县坚持每年评选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事迹,每年评选一次“舒城好人”,每年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活动,褒奖平民英雄,推崇凡人善举,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