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辰
江淮果岭创造农民致富路。 本报记者 岳阳 摄
加强保洁提升水环境。 本报记者 岳阳 摄
石斛产业发展正旺。 本报记者 田凯平 摄
9月8日上午,我市“喜迎十九大、放歌新六安”主题系列(市一谷一带办)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自一谷一带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相关县区和沿线乡镇积极响应,扎实推动,沿线广大群众发展期望高、参与热情高,历经三年的建设发展,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三年来,一谷一带建设累计实施各类项目520多个,投资近80亿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让六安的山水、物产、文化全面统筹,一产、二产、三产加速融合,生态、生产、生活彼此兼顾,发展的潜力充分挖掘,活力全面释放,思路不断开阔。
三年来,一谷一带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充分把握“增绿”与“增收”关系,着重保护、慎重建设,着重整治、慎重改造,陆续实施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工程,全面禁止电捕鱼,加速实施淠河综合治理,山洪沟治理和淠河湿地建设,成功创建森林城市,建成了一批茶谷绿道,沿淠绿道,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本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嬗变。
三年来,一谷一带建设坚持“全域建设、全线提升、全景打造”,整体规划、科学布局了一批特色小站、小院、小镇,支持发展了一批茶主题公园、种养基地,形成了一批规模不等、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载体。
三年来,一谷一带建设坚持以茶为媒,带动茶叶、林果、石斛、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全面发展,依托六安茶谷建设,我市成功获批全国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和全国六安瓜片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今年5月,六安瓜片荣居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日益显现。
展望未来前景,一谷一带建设将积极做好产业发展大文章、促进乡村旅游大升温、守住生态保护大原则、推动设施提升大工程,真正将一谷一带打造成全市绿色发展的核心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