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揽胜

  朱忠礼

  荀子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是人生历练之哲理。人生欲有所识、有所悟、有所成、有所乐,非游历名山大川不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九华街坐落于花城盆地,古人将其比作九华巨人之腹,四面环山、老街古朴,寺庙林立,被誉为“佛国仙城”,是九华山核心景区,更是综合旅游区,不论你是登山、考古、休闲、采风等,在这里都能找到理想的归宿。九华街形成于唐代。明清时期,九华街香火极盛,是佛国圣地的中心;生意兴隆,名嗓东南,为南来北往香客游人集散地。千余年来兴衰交替,九华街也随之历经峰谷。但如今仍保持清代风貌,古色古香:老街店铺、寺宇林立,古迹众多;僧俗共处,农禅并重;石板道穿街走巷,连接各寺院,一派莲花佛国景象。有化城寺、肉身殿地藏道场拜佛圣地、祗园寺等30多处名胜古迹。街道整洁卫生,文化品位极高,生活气息甚浓,文明经商。我们在一家餐馆吃了4碗手擀素面,每碗10元,在数量上、质量上、口味上都比城里的机制面好。

  九华山开山祖寺化城寺,位于化城峰下的九华街中心,坐北朝南,东临东崖,南对芙蓉峰,西接神光岭,北依白云山,为九华祖师殿,尊为九华诸寺之首,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建德元年(756)乡绅诸葛节买檀公旧地建造寺殿,请新罗僧金乔觉入住(时龄51岁),贞元十年(794)金乔觉圆寂(时龄99岁),他在这里住了48年,圆寂后该寺辟为地藏王道场。

  我眼前的化城寺,是四进民居式殿宇,前三进为清代建筑:一进灵宫殿,二进天王殿,三进大雄宝殿。1981年化城寺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天王殿内展金地藏生平事迹,从金地藏“入唐求法”到“灵场终古”,展示了开山祖师卓锡九华的丰功伟绩。在大雄宝殿中,展出珍贵历史文物700件,其中明清藏经、贝叶经、血经、金铜印、圣旨、清帝御书等被誉为镇山之宝。1996年—1997年该馆54件历史文物运至韩国汉城、庆州展出10个月,产生轰动效应,成为中韩佛教联谊的纽带。

  出化城寺北大门就是九华街,沿街西行一直是下坡路,走到街头最低处,左边就是肉身宝殿的北大门。肉身宝殿俗称“老爷顶”,位于化城寺西、神光岭头,全国重点寺院,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化城寺南大门西行至肉身宝殿,路较便捷好走,也就是南路上北路下;而北路上南路下,难。北大门上要经过三座佛殿,攀登430级台阶,尤其是过“天中桥”后按地藏菩萨99岁圆寂而设的99级台阶,有60多度坡,中间没设一级缓步阶,不讲是上,举目就生畏了。我和老伴相互搀扶上去。

  相传金地藏在化城寺圆寂后,此处出现“园光如火”,僧众于此建塔安葬地藏肉身,后人称此“神光岭”。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原为三层石塔,俗称“肉身塔”,又名“地藏坟”,正面朝北。宋开始建塔院,将石塔包容其中,唐、宋、元时是民间十方信士供奉维修。明代塔院建殿,万历年间朝廷颁银重修塔殿,并赐额“护国肉身宝塔”。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大殿梁柱严重损坏,殿宇危在旦夕。1992年开始重修扩建,历时8年竣工。肉身宝殿为宫殿式建筑,主体呈正方形,长宽高各16米,主殿建筑面积256平方米,殿内有塔,塔外设殿,歇山顶双重檐,铁瓦盖顶,戗角凌空,琉璃生辉。大殿回廊雕梁画栋,20根石柱昂然挺立。殿中为1.8米高汉白玉塔基,上矗7层8面木质宝塔一座,每层佛龛共8尊金地藏坐像,共计56尊。我们随游人绕塔顺转3圈,每方叩个头,以示尊佛,没有看到金地藏肉身,据讲就在塔下。

  我静心地想:参观的5座殿宇,为了绿色环保,都是免费赠香,到固定的烛火中点燃,自动插到香炉里,庙里没有浓烈香气,只有青淡的香烟在静定的空气里渐渐升腾,渐渐不见,散发着一种质朴的超然。不像有些大寺大庙,成把的成股的香在殿内殿外燃烧,看上去是香火旺盛、热火朝天,实际上使清静的寺庙受到碳素物质的污染。著名的佛教圣地九华山都能做到,全国所有的大寺大庙如能仿效该有多好!

  进了大觉寺索道站,我们顺利地乘上缆车。车移景动,飘飘欲仙;峭壁危崖,奇峰怪石,高台幽洞,梵宫古刹,顷刻之间,躺在身下;眼看前方,一节节扣在钢缆上的车箱,像农耕时期的水车幅一样,被车“龙头”拉向索道进口。下了索道,到天台还有段路要走,据讲要上一千多级台阶,问下山游客还有多远?答曰一上一下需两小时。我和老伴量力而行,走走歇歇,终于到达天台峰顶。

  天台峰位于十五峰北,西对南蜡烛峰,地势高峻,海拔1308米,峰势虽只列九华第三,但因曾是金地藏修行圣地,是九华山古时出现佛光的两地之一,且周边景点众多、迷人,自古是九华山标志性名峰,向来就有“上九华,不上天台,等于没来”之说,言下之意天台峰是佛国揽胜的精髓所在。我与老伴历尽艰辛登上峰顶后,那种欣喜激奋之情难以言表,展现于眼前的是一个无比奇妙的世界。平台高耸,西临深渊,壁挂苍松,南北峰峭,东西极目千里。

  天台寺就在天台峰顶上,是九华山地势最高的古寺名刹,为全国重点寺院。1985年老伴上天台看到的,古寺为砖木结构,硬山顶、民居式3层走马通楼式殿宇,因经风雨剥蚀,年久失修,破败潦倒。1997年在大殿东依崖而建6层民居式寮房。1998年重建的大殿为3层宫殿式建筑,框架结构,双重檐,铁瓦盖顶,飞檐翘角。我面对气势恢宏的庙宇在想:这样高的山建筑材料是怎么运上来的呢?尤其是在没有索道的古代。这难道不是信仰的力量吗?

  登高峰者,千壑万崖罗列心胸;临大海者,烟波浩渺收尽眼底。我登的是天台的高峰,临的是九华的云海,诸峰在云海中似动非动!

 

 选择年月
<2017年9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8293031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1
2345678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九华山揽胜⊙摇橹畅游乌镇⊙淠河晚霞(组照)⊙便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