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霍山县衡山镇迎驾厂村,去年新建了24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并在一楼为民服务大厅设立了村级“精准扶贫服务窗口”和政策咨询台,专门为贫困户提供政策咨询、农技服务、小额信贷、贴息办理、资金发放、介绍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六安市持续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创建,每年创建市级服务型村党组织示范点50个,县级服务型村党组织示范点150个,迎驾厂村党支部正是其中之一。
“我们对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的评比申报有严格的验收标准,”六安市委组织部副处级组织员、组织一科科长胡四军介绍,“村级活动场所要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在一楼设置开放式为民服务大厅,村干部必须统一在为民服务大厅集中办公,严格执行为民服务代理、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和首问负责制等服务制度,这些做法提升了村级服务水平,得到了群众普遍赞同。”
对成功申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的村党组织,市县两级每年都择优选取一批在“七一”期间进行表彰,有效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争创热情,推动了村级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建强村级带头人队伍
打造脱贫攻坚“主力军”
群雁高飞头雁领,脱贫攻坚离不开党员干部的表率带头作用,特别是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
为加强村级班子建设,2015年,市委对全市442个重点贫困村领导班子进行了集中“体检”,因村施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25个,重新选配村党组织书记15名,调整村“两委”成员68名,确保贫困村领导班子自身“过得硬”,脱贫重担能够“扛得起”。
南溪镇石寨村以前是软弱涣散村,村部又矮又破,常年“闭门谢客”,村干部也常常“神龙见首不见尾”,群众意见很大。通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几名责任心差的村干部被劝退,县委组织部从县检察院选派了一名年轻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并从后备干部中择优选配人员重新搭了班子。不到两年,村里盖起了两层400多平方米的新村部,建成了集体光伏电站,还通过土地流转搞起了白茶种植,带动了20多户贫困户增收,村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合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六安市规定以县区为单位开展村级组织党风廉政巡查,每年至少巡查三分之一以上的村,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
为了进一步优化村干部办公条件,提高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六安市规定,村“两委”正职基本报酬不得低于当地上年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倍,并建立了逐年增长机制,另外还为村干部购买了养老、医疗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从2016年起,为符合条件的村干部购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50%以上。
经济待遇提高的同时,六安市正在逐步探索打破村干部政治待遇“天花板”的措施。2014年以来,全面实施了县区委组织部直管村书记制度,全市共对74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实行县区委组织部直接管理,并按副科级干部核定报酬待遇;从村干部中定向招聘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5名,择优选拔了5名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党委班子。
心里有了干劲,脚下也得有力量。近年来,六安市坚持每年对所有村干部全部集中轮训一遍,聚焦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高村干部能力水平。今年还组织了全市8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远赴苏州举办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题培训班。
身处脱贫攻坚一线的主力军不只是村“两委”干部。
“我志愿到贫困村任职,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党的承诺……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绝不收兵。-”这是六安市417名第七批选派第一书记在党旗前的庄严宣誓。
今年4月底,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进一步加强选派帮扶工作的精神要求,六安市为417个重点贫困村全部派驻了驻村扶贫工作队,每队至少3人,工作队长全部由副县级以上党员干部担任。目前,全市共有1347名选派干部正活跃在田间地头,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之中。
“以前真没想到村里的工作这么忙,周末不休息已是常态。”舒城县河棚镇河棚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吕宜宝坦言。不久前,经他多方联络、协调,河棚村在外飘零二十多年的七旬孤寡老人廖远文,终于住进了村里为他盖的新房。现在廖远文老人逢人就夸党的扶贫政策好,是党派来的扶贫工作队为他“建了一个温暖的家”,实现了他叶落归根的夙愿。
为促使选派干部在村能沉得下、待得住、干得好,六安市要求所有选派干部必须与派出单位工作脱钩。同时,市县分别成立了选派帮扶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采取定期督查、巡查暗访等方式加大查岗力度、强化管理,先后对10余名不胜任、不在状态的选派干部实行了召回调换,问责4人。
发挥农村党员作用
打造“永不离土的扶贫工作队”
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如果把广大农村党员都汇聚起来,那就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雄兵。
近年来,六安市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建“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发现、培养和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把能带头致富,愿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青年农民等先进分子作为贫困村党员发展的重点对象,规定贫困村每年至少发展1名党员,不断补充党员队伍“新鲜血液”。坚持每年分级分批对农村党员进行集中示范培训,每年对所有贫困村党员进行轮训,60岁以下党员普遍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致富技能,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持续提升。
杨绪伦是金寨县大湾村深山里的一名贫困户,父母均身体不好,生活十分困难,亲戚朋友都不来往,沉重的负担和微薄的收入,压得他喘不过来气,时常有些消沉。同村老党员俞绍奇等人,隔三差五的到杨绪伦家中跟他谈心沟通,宣传扶贫政策,帮他解决思想上的“疙瘩”,并多方联络能人大户,指导他养殖土鸡、黑毛猪、山羊。现在,杨绪伦日子慢慢过好了,结了婚、生了孩子,思想也得到了彻底转变,还主动向村党组织保证今年要带头脱贫。
这是六安市农村党员联系帮扶贫困户“四联四帮”活动中的一个缩影。今年5月份,六安市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全面推开了农村党员联系帮扶贫困户的“四联四帮”活动(即:生产联手帮扶产业发展、就业联动帮带劳力务工、经常联系帮解生活难题、思想联络帮提精神状态),按照党员特长、贫困户需求,以“自愿、就近、就亲、就需”为原则,组织党员与贫困户进行结对,收到了良好效果。
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4.6万名农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与4.38万贫困户“结了穷亲”,帮助7100多户贫困户“拔了穷根”。
“四联四帮”找准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的有效结合点,凝聚了强大的攻坚合力。与此同时,“联”与“帮”密切了党群联系,党员党性意识和党性修养也得到磨炼和提升。年轻党员胡本生坦言,以前只知道自己党员的身份,没有党员的意识,现在才知道“党员”二字在群众心中沉甸甸的分量,才知道“党员”二字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党建引领脱贫路,小康路上党旗红。基层党建激活了扶贫“一盘棋”,展望未来,老区人民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