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有常
北京有四合院,陕西有窑洞,福建有土楼,皖南有徽派,江淮之间有吗?六安有吗?
有,有著名的“水圩”,刘大圩就是。水圩是六安的古代民居,是江淮之间的民居符号,一个研究民居的教授告诉我,你们六安的圩子是有名的,圩子有两种,水圩和旱圩,其中水圩是最美的,旱圩现在一处都没有了,水圩也不多了。
刘大圩坐落在丘陵中的平地里,一马平川,北边是丘陵,越往北越高;南边还是丘陵,但有山的架势,重重叠叠地形成无尽的远景;南面,在平地与丘陵的交界处是一条小河,型如弯弓,弯弓的背向南——一块风水宝地啊。更重要的是土地肥沃,肥得流油,种什么长什么;水系发达,沟塘渠堰常年满满的水,碧水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群鹅在水里嬉戏,情趣盎然。这里是丰乐河的源头,六安城之南的张店镇。
刘大圩的设计是巧妙的。一排排房子整齐地布局好,外轮廓建上高高的砖墙,四个角竖上高高的炮楼,砖墙的外面挖沟,沟要深,深达2米,面要宽,宽达50米,如此,一个建筑群就在一个“岛”上了,进出怎么办?架一石头桥——唯一的通道。
刘大圩是很秀气的,也是生活的。水圩就是一座城堡,它的壮观高于广东的碉楼,它的秀美超过福建土楼,它将徽派的清秀与晋派的威严融为一体。防御的冰冷与居住的柔和是矛盾的,很难统一的,水圩就很好地实现了,通过水石砖的巧妙组合实现了和谐统一。每一次走近刘大圩,我都为圩子优美的外观叹服一番,皖南的风火山在这里变成了半圆型的,如弯弓,大弯弓与小弯弓重叠交错,笔直的围墙与之呼应,线的平展与弧的柔和形成了完美的组合,在天空中是一道优美的天际线,天际线又倒映在水里,水里的线随水纹波动着,这时候,蓝的天,白的云,灰的砖,黑的瓦就是世界上最美的颜色了。倘若是春天,遍地的油菜花包围着,刘大圩就在花海里了。刘大圩在设计上还充分考虑到生活的便利及休闲的需求,在森严的围墙上开了若干个水门,水门用整块的石条做框,临水是长长的跳板,也是整块的石条,这样,开了门,站在跳板上,可以赏景。
刘大圩的房子有多少?270多间,光书房就有3处,主人喜欢藏书,名人字画满屋子都是,又好客,经常举办类似于今天的“文学沙龙”这样的活动,六安的文人墨客经常在这里聚会。
刘大圩的主人更不得了,谁?刘铭传,刘子务。叔侄俩,刘子务为叔,一文一武,合作得很好,刘铭传一高兴,就合资建了刘大圩,建了四年(1883年开始),规模宏大,除了现在的大庄园,还有祠堂,祠堂也是一个圩子,一大一小的两个,水连着水,相互辉映,很有气势,拍成照片,简直就是一片古村落。可惜,这些都是传说了,祠堂后来改为学校,学校又要升级,老建筑就全拆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圩子,要感谢粮站,虽然也拆了不少房子,但框架还在。
刘大圩的今天就是一个落魄的贵族,精美的房子没有多少了,木雕被铲了,石头残缺了,但是,那贵族的架势还在,那傲人的气势还在。春天,我来过,来看老石墙上爬墙虎发的新芽;夏天,我来过,来数木板门上的枪眼;秋天,我来过,来摘绣花楼小院里的石榴;冬天,我来过,来读刚倒的残砖上的花纹。每一次走近,每一次愧疚;每一次走进,每一次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