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居环境高地 彰显城市魅力

  本报记者 杨秀玲

1版0911 滨水城市.jpg

  滨水城市 魅力六安。 本报记者 王丽 摄

1版0911 污水处理厂.JPG

  市城北污水处理厂。本报记者 田凯平 摄

1版0911 城管女子.jpg

  城管女子大队街头巡逻。本报记者 王丽 摄

1版0911 五色六安.JPG

  花卉盆景打造城市生态环境。本报记者 王丽 摄

  8月25日,记者从六安市“喜迎十九大”主题系列(城市管理)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五年来,我市城市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建立了派驻执法和联勤执法机制,实现了城市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城市环境不断改善,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五年来,我市城市基础功能不断强化,城区建成污水主管网达300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98.2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46%、绿地率37.61%、人均公园绿地14.84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1.4%、林荫路推广率75%,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5%以上,进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供水普及率99.48%,水质综合合格率100%,燃气普及率达98.09%。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城管自2009年7月投入使用以来,共处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70余万件,城管市民通APP运用范围日益广泛,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在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园林绿化、市容管理、牛皮癣管理等多个领域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户外广告实行资源化管理,组建公众服务中心,每年处理市民反映的老大难问题1000多件,推进执法进小区,解决群众身边难题,按季节、按区域合理设置临时摊点群,探索实行临时摊点群自治管理,设置临时农贸市场,市容管理实现疏堵结合。城市品牌和城市文化建设不断深化,仅用三年时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淠河国家湿地公园已经现场考核验收,目前我市正在积极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同时,我市还举办荷花节、兰花杜鹃盆景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借助六安优质的花卉盆景资源,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对内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对外展示六安城市形象。

  当前,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紧扣美丽城区这一中心,打造中心城区人居环境高地和城郊宜乐宜趣生态环境高度,做到规划、建设、管理齐下,着力抓好各类创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城市规范有序管理,彰显城市魅力。

 

 选择年月
<2017年9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8293031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1
2345678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市委常委会议强调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扎实做好专题教育⊙生物制剂赶走化学农药 绿色发展创新扶贫模式金寨县“两个替代行动”领跑全国⊙我市多举措维护涉农主体利益助精准脱贫⊙市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作专题报告⊙建设人居环境高地 彰显城市魅力⊙我市开展公证参与司法辅助事务试点工作 ⊙市2017“青春扶贫1+2”行动助学金发放仪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