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秀玲
滨水城市 魅力六安。 本报记者 王丽 摄
市城北污水处理厂。本报记者 田凯平 摄
城管女子大队街头巡逻。本报记者 王丽 摄
花卉盆景打造城市生态环境。本报记者 王丽 摄
8月25日,记者从六安市“喜迎十九大”主题系列(城市管理)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五年来,我市城市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建立了派驻执法和联勤执法机制,实现了城市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城市环境不断改善,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五年来,我市城市基础功能不断强化,城区建成污水主管网达300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98.2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46%、绿地率37.61%、人均公园绿地14.84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1.4%、林荫路推广率75%,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5%以上,进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供水普及率99.48%,水质综合合格率100%,燃气普及率达98.09%。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城管自2009年7月投入使用以来,共处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70余万件,城管市民通APP运用范围日益广泛,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在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园林绿化、市容管理、牛皮癣管理等多个领域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户外广告实行资源化管理,组建公众服务中心,每年处理市民反映的老大难问题1000多件,推进执法进小区,解决群众身边难题,按季节、按区域合理设置临时摊点群,探索实行临时摊点群自治管理,设置临时农贸市场,市容管理实现疏堵结合。城市品牌和城市文化建设不断深化,仅用三年时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淠河国家湿地公园已经现场考核验收,目前我市正在积极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同时,我市还举办荷花节、兰花杜鹃盆景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借助六安优质的花卉盆景资源,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对内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对外展示六安城市形象。
当前,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紧扣美丽城区这一中心,打造中心城区人居环境高地和城郊宜乐宜趣生态环境高度,做到规划、建设、管理齐下,着力抓好各类创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城市规范有序管理,彰显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