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军
生于70年代的我,见证了姚李影剧院的鼎盛与没落。
1981年由姚李电影放映队职工共同集资和贷款,建成一座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和720个座位的影剧院。
影剧院坐落在镇铁铺社左侧,原邮局右侧,一个高坡空地上。在当年可谓是姚李最高建筑物,气势非凡。正门楼顶上有镇书法爱好者钟声题写的“姚李影剧院”五个红色大字,在太阳照射下熠熠生辉。
80年代初,本镇居民家有电视的极少,只有小部分富裕家庭才有,唯一的娱乐便是到镇文化站看戏看杂技演出。当年文化站,每月有几场外来的京剧团、庐剧团、豫剧团以及杂技团来文化站舞台表演。
我小时候“皮”,就喜欢看新鲜事物,站里一有活动便跑去,趁收费人员不注意钻进去蹭看。什么京剧《铡美案》,庐剧《休丁香》,豫剧《穆桂英挂帅》,都看。那时候小,看不懂,也听不懂,只是看演员的精美扮相。只是听大人们说,这是老旦,那是青衣,什么花旦、武生、哭腔、抖枪等等。
文化站,让小镇居民认识了祖先留下的经典,而影剧院的成立,则让居民们开拓了视野,原来这人还可以在影像世界里大放异彩。
姚李镇街道在80年代还是一个古镇的轮廓,街道分南北街,南街以粮油商贸为主,北街则以农贸菜市为主。
在铺满芳草的屋檐下,一顺溜的木排门。清晨,排板门收起,开铺迎客。上街的人群从众多的一人巷拥挤到狭窄的街道来,光滑的鹅卵石街道上挤满了卖买人。偶尔驻足观看贴在墙上的电影海报,今日上映,彩色爱情故事片《芙蓉镇》,明日上映,彩色宽银幕武打片《武林志》。写海报的师傅估计也是个书法家级别的高人,武打片写得笔走游龙,气势磅礴,爱情片写得行云流水,温婉秀丽。
夕阳西下,小镇的居民想起了清晨看到的海报。今晚有好电影,洗洗涮涮,精心打扮一番,约上三五好友和家人,去影剧院看电影。走到剧院门口先买好票,再买上两包瓜子花生,进去吃着看着好不惬意。
到了80年代后期,90年代的初期。姚李影剧院也为外来的流动歌舞剧团提供了场所。从而让我们又认识了流行音乐、霹雳舞及现代舞等新鲜事物。
随着时代的递进与发展,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影剧院也仅仅成为政府学校开会的场所,再后来干脆停业关门了。
前些年,从姚李影剧院门前走过,看见斑驳的五个大字“姚李影剧院”,已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后院也长满了野草,一片荒芜。新时代在发展在前进,我们的小镇也在与日俱进。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在新建的商业小区设立了放映点,每日放映群众喜爱观看的精彩影片。在建的国际影城,也即将开放。未来小镇的居民生活,会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