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秀娟 本报记者 鲁艳艳
“交通的方便性”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适合生活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交通方便、便捷的城市,一个公共交通系统优先发展,步行交通系统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完善,能够为民众的出行提供便捷的、多样的交通服务。目前,我市正在争创的“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从这些方面进行规定的,而目前我市交通出行系统是否能达到宜居的标准呢?近日,我市根据“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交通出行系统的调查。
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绿色出行系统,贯通全城的慢行道、遍布中心城区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覆盖全城的公交服务网络逐步实现。从通勤时间方面来看,据抽样调查显示,我市平均通勤时间为21.71分钟,低于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中小城市≤30分钟”的标准。通过对市中心几个大型小区的1800名市民的调查单程通勤时间30分钟以上的仅402人。
公共交通方面,我市现有公共交通运行线路25条,公交专用车道长度15.2公里,公交线路长333.5公里,停靠站点754个,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97.5%,获全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总人次24.89万人,出行分摊率占27.29%,达到人居城市指标中“中小城市≥20%”的标准。
慢行系统方面,《六安市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布点规划》明确了道路空间分配给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宜行宽度。目前共建设自行车站点150个,投放自行车5000辆,锁车位6000个,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总人次38.64万人,分摊率达42.36%,达到人居城市指标中“≥40%”的标准。
城市路网方面,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区道路总长611.886公里,平均路网密度8.03,满足人居城市指标中“平均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的要求,道路总面积11.483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15.07%,也符合“高于15%”的指标要求。
城市停车方面,“停车难”是城市交通发展的难点和焦点,为破解难题,六安市编制《六安市中心城区停车场(库)专项规划(2016-2030)》,在规划区内布置65个停车场点位,提供1.08万个停车泊位,拟再增设24个视频监控设施。通过配建停车标准和公共停车场规划,双管齐下,促进停车设施建设走向良性循环。开展违法停车专项整治,实施划线停车泊位4100多个,拖移长期占用停车泊位车辆60余台。
我市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道路空间分配都符合宜行的尺度,同时我市自2013年开始启动绿道建设,“林茂花艳、绿撒全城”,为倡导低碳环保出行提供了绿荫环境。今年建设的步道以“滨水健身步道”为主题,计划建造长度为30公里,绿道以淠河总干渠为中心,贯通其他路段的绿道和景观带,疏通备战桥至佛子岭路桥段沿河两岸的步行道路。在长达30公里的步道中,有大约20公里的老步道将进行重新修缮。新建的步道共计10公里,步道与步道之间将会连接上。在步道的旁边,会增设一些标识标牌,增加坐凳、垃圾桶等设施,进一步给市民带来方便,打造“最美散步路”,让市民享受“城市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