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串串带来财富连连——金安区葡萄种植产业发展调查
本报记者 刘扬
葡萄种植在我国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桃、梨、香蕉、苹果、柑橘并称6大水果。近10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葡萄优势产业带也随之初步形成。栽培方式已从单纯的露天发展到与设施(避雨、滴灌)栽培并存,产生的经济效益有目共睹。近期,记者遍访金安区13个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带您看看葡萄产业发展路上的酸酸甜甜。
葡萄种植是“富贵”产业
8月22日,位于金安区马头镇的安徽晶鑫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200亩连片的钢架大棚内的葡萄架下,一串串葡萄碧绿如玉、晶莹剔透。这是金安区13家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最大的葡萄园。据合作社理事长王虎介绍,园里种植的醉金香、阳光玫瑰、夏黑、红芭拉多等十几个品种全部是经过多年选种,适宜江淮分水岭地区生态环境的高端葡萄品种,每亩纯收入可达万元。
8月中旬,在安徽省第五届优质果品(加工品)展评会上,晶鑫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选送的“巨玫瑰”、“阳光玫瑰”葡萄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这让王虎在高兴之余,信心满满地领头谋划成立金安区葡萄种植行业协会。
据金安区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朱俊国介绍,金安区葡萄种植起步于1991年,历经3个阶段:1991年至2007年试种,2010前后调整品种,2014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全区17个乡镇均建立了葡萄园,已成立13家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年产量1.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近两亿元。
巨量的经济效益背后还有能量巨大的推动农户致富。果林专家柳士勇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5亩葡萄地需要一个劳力常年驻园管理,1万亩解决了2000人就业,一人全年上工180天,每天60元,全年工资性收入1万多元。三十铺镇香村甜园园主孔庆元证实了柳士勇的推算,他说他种植70亩葡萄,一年支付农民工资10万多元,还不包括临时用工的工资,而临时用工多倍于常年用工人数。据柳士勇介绍,全区农民约有万人在葡萄种植中获得利益。城北乡村民李有安在皋阳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临时干了25天活,挣了2200元。
记者在金安区葡萄种植园采访时,几乎园主都说葡萄种植是个“富贵”产业,“收入高,成本也高”。每亩从租地到栽桩搭架、植苗、建避雨棚、铺滴灌管,投入至少两万元。马头镇感应寺村村民王威早年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吃店,手头存下一笔钱。在上海,他听说种葡萄赚钱,春节回乡探亲时特地到王虎的安徽晶鑫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考察”。2013年,他把60万元全砸在种葡萄上,今年在5亩葡萄地管理不善几乎绝收的情况下,王威还是喜上眉梢,因为今年赚回了15万元,并且“再有2年将能收回全部成本。”
“农旅”结合推动葡萄种植业发展
8月26日下午,来自江苏常熟一个旅游团游完大石窟景点后,一辆旅游大巴车停在张店镇洪山村小杨村官葡萄主题乐园外,50名游客鱼贯而入葡萄园采摘葡萄。游客李先生非常兴奋,他告诉记者:“我在网上看到小杨村官的葡萄广告,那句葡萄密语:如果你垂涎我的美味,请关注‘小杨村官葡萄’公众号,我记忆深刻,今天终于过来了,自己到地里摘,既能吃到新鲜味甜的葡萄,还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享受劳动的乐趣,真是太值得了。”
“吃到新鲜味甜的葡萄,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劳动乐趣。”代表了广大市民回归自然的心态,葡萄种植户从中也获得更多利益。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