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先生

  罗会祥

五版1001108087.jpg

  几位老先生策划为张在元先生出画册,约我写点文字,欣然从命。于画,我说不出什么,有先生的画作在,读者自赏,各有妙论。这篇文字只想说说我心中的张在元。

  早在1976年,我已知道,六安有个画家名叫张在元。当时我在《安徽文艺》(《安徽文学》前身)编辑部学习,帮助编辑初审稿件。新出的一期刊物封底,用的是一幅套色木刻,题为《岗上新河》(即《将军山渡槽》),署名是张在元。主编江流先生对我讲,这幅画的作者就是你们六安的画家。那一次,我就记住了张先生的大名。

  1984年初,我调到六安行署文化局,见到了真人张在元,自然是意外的惊喜。此后,我们在一个单位共事20余年,直到他退休,始终没有分开。我与张先生相识很久,对他的为人处世、日常生活所知较多。外人看到的是他的画和他的荣誉,而我所见的是他这个人,一个艺术家的“非艺术人生”。

  张先生是一位纯粹的画家,偏偏戴上了一顶“乌纱”。1984年底,六安地区文联从行署文化局独立出来,成为一家“准”县级单位(主席一职始终为宣传部副部长所兼),要配一名专职副主席。从不坐班、成天在家画画的张在元,突然领受一项任命:就任六安地区文联副主席。

  张先生的生活轨迹由此转向。他要主持文联的工作,不得不到办公室坐班;他要负责单位的正常运转,不得不打理他根本不感兴趣、甚至非常讨厌的行政事务。好在,他没把头上的那顶“乌纱”看得有多重,既不去逢迎拍马,也不去钻营图谋,依然还是画家的气质,不失艺术家的本色。对上,他不卑不亢;对内,他不摆不装。在单位,他无为而治,大家各尽所能,和睦共处。他确实没把文联副主席当官做,而“官”当得很轻松,“官声”也是相当的好。

  张先生是科班出身的画家,一生的最大爱好是读书。平日坐班,他要么画画,要么看书,二者必有其一,绝不虚度时光。外出开会,他的包里必带的一样东西,也是书。幸亏他那位贤良的夫人在书店工作,即使是在几十元月薪的“计划经济”年代里,他也从来没有闹过“书荒”。后来,我们都在文联坐班了,经费再紧张,买书的钱还是有的,而且是名正言顺的开支。我们从没用公款吃喝,但读书给我们带来极大乐趣,他觅到好书,看完以后总会推荐给我。每次一起去外地出差,逛书店也是我们的共同选择。

  我在与他相处的20多年里,可以看出,他花在读书上的时间,远远多于他作画的时间。他看书,纯粹的休闲,不作学问,也不写文章,更不在人前卖弄。他读的书很杂,但很有品位,最爱读的有三类,一是明清笔记,二是名人传记,三是名家随笔。很多次,他偶然会跟我说点读书心得,比如,陆键东笔下的陈寅恪,川端康成的散文,黄永玉的随笔……等等,令我惊叹的是,他的观点确为真知灼见。陆游说,“功夫在诗外”,张先生的画外功夫是读书,而恰恰是读书,提升了他的艺术境界。

  身为中国美术界最高荣誉之一“鲁迅版画奖”的获得者,他的主要代表作版画《纵横千里》入选庆祝建国25周年全国美展,《解放军画报》作为全国美展展品选刊发表,由国家对外文委送到挪威等国展出,选入《中国现代木刻集》、《安徽版画选集》中出版;版画《岗上新河》入选《中国现代版画展》由国家对外文委选送到瑞士、瑞典等国展览;版画《梅山春晓》入选庆祝建国25周年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收藏,并推荐作为驻外使馆布置用画;版画《催云播雨》入选“第七届全国版画展”,《人民日报》《美术》均作为展品选刊发表,后又入选在捷克举办的“第七届国际版画展”展出,中央电视台播放介绍过此作品,还被选入《中国现代黑白版画选集》《安徽版画选集》中出版;版画《西海群峰》入选“第八届全国版画展览”,《人民日报》在介绍安徽版画作品时,作为安徽版画代表作品之一,在显著地位刊登,中央电视台亦播放介绍过此作品,并由中国展览公司选送到北欧展出,选入《安徽版画选集》中出版;版画《山韵》入选“第九届全国版画展览”并获该届展览所设的唯一的一项奖——优秀作品奖,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送往法国巴黎展出,《版画艺术》、《版画世界》均选刊此作品。由此可见,张先生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而他在生活中的“艺术形象”,我实在是不敢恭维。如果出席重大场合,他身着呢料中山装,那是很有风度的。平时他的穿着总是很随便,褂子的钮扣错位,一个襟长一个襟短,这样的尴尬在他身上并不鲜见。当场给他指出来,他也总是呵呵一笑,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他家中的床单、被子染上画画的颜料,更成了一种特有的“装饰”。大艺术家不拘小节,在张先生身上常有印证,反而让我更觉得可亲可爱。

  张先生也有一点很不可爱。他睡觉时的鼾声如雷,外出开会时,他会先跟同室的人打招呼,“对不起,我好打呼,请你见谅。”同室人尽管有了心理准备,最终还是禁不住他那夜半“雷声”的轰响。有次我问他,沈阿姨(张先生的夫人)几十年怎么忍受的呢?他呵呵一笑,习惯了,听不到我的“雷声”,她还不能入睡呢!这事,我没找沈阿姨验证,不过,我相信这是真的。所爱之人,一生相伴,是不会心生任何挑剔的!缺点也是优点,何况鼾声不是有意而为呢!

  在六安美术界,有人给张先生作了一个准确的评价:“大智若愚”。他确实很有智慧,但我更敬重他的美德。他从没在背后说过任何人的坏话,对某些狂妄不羁的年轻画家,他也是正面肯定的多,不予指责。他拥有很多著名大师的画作,却从不炫耀,更不以此沽名钓誉。有一次,在他家闲坐,他抱出一大捆字画,一一摊开给我看,都是国内著名书画家的墨宝。他从来没把金钱挂在嘴上,不像某些写字的人那样,不择手段攫取名家字画,张口闭口就是钱,谁谁的画能换一套房子,谁谁的字值多少钱。在我心中,张先生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那年,原六安地委书记黄树勋调到省里工作,离开六安之前,特意来文联看望张先生。2008年,我随《中国有个淠史杭》摄制组的编导去黄树勋家中采访,他关切地问我,小罗,张老师还好吧!黄树勋家墙上挂的那幅国画“天堂寨”,就是张先生与省里两位画家的合作,也是他在六安开发天堂寨的特殊纪念。他对编导们说,当初开发天堂寨,他们这些画家、作家功不可没。有一次,我随原地委秘书长张洪祥去舒城,他在车上跟我说,你们那个张在元真是好人!有大才从不外露!也没伸手向组织要过任何东西!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张先生从浙江嵊县而来,在六安,在安徽,留下了很好的名声。我退休以后,随儿孙常居苏州,跟张先生见面少了。对于他的突然离去,我没能为他送行,心里一直很难过。时隔数年,谨以此文,悼念张先生的在天之灵。

 选择年月
<2017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123
45678910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德艺双馨张在元⊙我心中的先生⊙我所认识的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