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菊莲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普及,新的支付方式的兴起,超市、商店、菜市甚至面条店都摆上了二维码,“移动支付”从一项新生事物到大众普及,速度超乎想象。对大部分年轻人群体来说,移动支付的产生,极大提高了生活效率,刷新了消费观念。然而,对与“智能”相对脱轨的老年群体来说,这样的现代消费方式却与他们的生活显得格格不入,未来随着手机移动支付无现金交易方式的日益普及,新旧技术的交替,老年朋友该如何应对、化解消费尴尬处境?
旧习惯VS新方法
老年人消费遇尴尬
“使用支付宝支付可以享受优惠”,在我市城区,这两年不乏这样一些实体店活动,给予支付宝、微信用户让利。对于老年人来说,手机没有安装相应程序,自己不会操作,所以只能现金交易,享受不到优惠,这让他们陷入了尴尬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理平添了一层失落。
家住裕安区的刘阿姨好奇打车软件的使用,孩子们回家来看她,临走前突然说,滴滴打车已经到楼下了。她觉得好不可思议。她让孩子们教她学,但因为打车软件还要绑定信用卡,她嫌麻烦最后便放弃了。
医院挂号软件也一样,张阿姨用的手机屏幕不算大,看字比较费力,尝试用手机操作挂号,里面要反复输入信息确认和一些五颜六色的验证码,这让她用起来有些吃力,坦言不如去医院排队更方便些。
再说时下中等或发达城市流行的生鲜配送,创业者可能觉得让老年人省了跑腿的麻烦,但是老年人却认为,每天逛菜市场能看见实实在在的新鲜蔬菜,总比手机电脑上的图片来得更真实。买卖双方当面交钱才真正靠谱。
老年朋友被时代边缘化?
“第一,我用不好智能手机,眼睛老花用的是老人机。第二,主要我们还是觉得用着现金比较安全踏实。”今年65岁的吕老太告诉记者,去年儿女们就提议给她买个智能手机,但她拒绝了,这些东西对她来说,实用性实在不大。
同许多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家一样,每天清晨出门买菜随手携带零钱包,微信、支付宝、美团等移动支付方式与她的世界无关。
记者采访调查的老年人群中,90%以上仍然选择了现金支付,在移动支付逐渐普及的今天,他们大多选择了传统消费方式。而对于移动支付迅猛发展的态势,老年朋友感到的是或多或少的担忧。
“前不久我国福州、天津等地已经启动无现金城市建设,科技发展迅速,未来一旦普及开来,如果商家都不收现金,不是对我们这些老年人歧视吗?”今年68岁的刘敏老先生,过去是一位小学教师,退休后热衷打太极拳,在家订了老年报,每天关注国内国际新闻,对于移动支付,他这么认为,自己不是不会操作,而是习惯了传统消费方式,不愿意去“尝鲜”的他希望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能让自己这一代人被边缘化。
“在推移动支付、滴滴、共享单车等工具被一部分人群熟练操作和运用的今天,我们的确应该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年纪稍微较大的消费者并不用智能手机。”采访中,有着丰富移动支付经验的网民莉莉表现出了担忧,移动支付引发的尴尬,会不会出现社会服务的不平等对待,会有利于那些更善于使用移动互联技术的人群,而不利于那些相对传统的人群,这种福利的变化对消费者权益会不会造成一种侵蚀和伤害?(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