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消费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必要支出。目前社会上的早教班、兴趣班、特长班、学科培训班、考证机构、在职教育等各类培训教育机构多如牛毛。记者从统计部门获悉,近两年来,在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分别为15.2%、8.0%,随着“80后”、“90后”为主体的家长教育观念、消费理念的变化,整个教育市场迎来新的趋势。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校外教育培训行业已然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如何引导这一新兴消费市场健康发展,如何让新兴产业成为提升市民素质的重要支撑,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
产品丰富:教育正成消费新热点
“暑假期间,除了平时一直在上的舞蹈课,还增加了绘画和吉他,孩子自己想学,作为家长应该支持。”陈燕的女儿今年四年级,在暑假来临前,陈燕在女儿自愿的基础上,给她选报了3个班,精心选择了上课时间和日程。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对于每天上不同的课程,女儿小怡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陈燕仔细估算了一下,女儿暑期3门课程的培训费花费2600元,如果再加上书本费、材料费和乐器的费用,总共近4000元。陈燕自己是教师,她说自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花在教育上的钱已高于生活开支,自己每个月的收入基本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对于孩子的教育,陈燕说:“我们这代人想学习特长没条件,现在想学什么学什么,社会竞争这么大,艺多不压身,多花点钱值得。”
“琴棋书画不能少,音乐舞蹈随着走,出国游学要起早,英语抓起要从小。”教育一张口,“腰包”跟着走。虽然非理性的教育消费在环境压力作用下变成疯长的“竹子节节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和能力成为面对职场竞争的首要条件。目前,在城区教育机构转一圈就会发现,乐器、舞蹈、美术、书法、体育、语言这几类培训项目是消费主场。为了让孩子不虚度自己的暑假时光,很多家长给孩子突击报班。
在浙东商贸城,宋女士给7岁的儿子报了绘画班。她说:“暑期孩子时间多,在家总是看电视、玩电脑。兴趣班可以丰富小孩的文化生活,有的项目还可以锻炼身体。”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曾给儿子报过围棋、乒乓球、书法、游泳等多个兴趣班,有的学过一段时间孩子不感兴趣就丢了,但有的还在坚持。
记者走访了近10个培训机构统计发现,一节艺术课程的市场价格为60-90元,而器乐培训价格则更高一些,达到每节课100-150元。应试教育辅导课的价格则依据课程的难易,基本维持在80-180元一节的水平。如有名师辅导价格则更高。近几年来,教育费用有所上涨。一位家长向记者反映,孩子的培训费用上涨幅度达到10%左右。
除了单一的课上课下学校教育之外,以旅游、游戏等体验为特色的夏令营迅速崛起。各种不同主题的素质拓展培训成为每个假期里的“重金”选择。记者了解到,目前的夏令营普遍一期时间在6-10天,市场价格在2500-10000元不等,在丰富孩子暑期生活的同时,也让家长们心疼自己缩水的腰包。
市场火热:定制化培训消费“不手软”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兴趣”,而是提升到“专业性”,让孩子的才艺参与到各种考级、比赛、演出。近两年,城区大大小小的艺术比赛越来越多,为了获得登台表演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学校课程以外,学习几门艺术特长,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自觉意识。
在城区解放南路一家音乐培训机构内,正在陪孩子练琴的梁女士告诉记者,女儿今年10岁,从5岁开始学钢琴。“钢琴需要天天练的,不然会生疏。所以每天晚上都坚持,一个礼拜上一次课80元,陪练一个月150元。一年基本365天不间断。”
在这家音乐培训机构教钢琴的陈老师告诉记者,像梁女士女儿这样的孩子,培训班里有很多。坚持下来的孩子们学得也比较好,有的在学习一两年后就会参与到各种各级表演和考级中,也是为了提高孩子和家长的积极性,对孩子们学习成果的检验。
“除了学钢琴,孩子还学了美术,实际上现在基础教育方面花的钱反倒很少,最多的花销是孩子素质培养这一块。”梁女士表示,虽然感觉在家庭开销中孩子教育支出比重越来越大,但处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也无可奈何,都希望孩子有出息。
为什么许多家庭愿意把主要财力用在教育消费上?在采访中,大部分家长坦言,和出行、水电通信、食品和衣着等虽必需但属于纯粹消耗性消费相比,教育消费则兼有“消费”和“投资”两种属性。从前期看,是消费,因为花的是真金白银,而从后期看又是一种投资,即教育消费,会在若干年后转化为更具价值的资源,即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时代,有能力才能有财富。在投资和消费两相宜的观念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拓新的市场。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机器人、3D打印等科学技术、互联网技术也被开发运用到教育产业中,颇受一些孩子和家长的喜爱。
还有家长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家都越来越明显认识到知识的力量,这是教育消费成为热点的时代背景。相比过去的教育消费,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根本性的不同。在学历最“吃香”的年代,教育是为了拿文凭,如今的教育消费,更多的是提素质。同时也可以看到,不仅孩子成为教育消费的主角,成人也是教育消费不可小觑的力量。
在浙东商贸城大未来乐学成长中心的一个书法工作室里,不仅有很多青少年在学习书法,一些成年人也参与其中。在许多艺术培训中心、书法培训中心都能看到一些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身影。“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育理念在民众中渗透,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等需求也与日俱增,教育的内容和受众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繁荣背后:市场乱象呼唤监管担当
需求产生市场。无论是出于教育孩子的需要,还是成人希望提高修养活出自我的精彩,客观上,一个新兴的产业正在我市勃然兴起,这就是近年来出现的教育培训产业。对于校外教育培训产业规模究竟有多大,粗略地算一下,全市约120万个家庭,其中有学龄孩子的家庭约50万,如果每个家庭月均支出500元,一个月是约2.5亿元,那么一年仅校外教育培训一项就是约30亿元的市场“蛋糕”。
事实上,在我市大街小巷走一走,就不难发现如今教育培训产业的“红火”程度。记者走访看到,在城区居民数量较多且附近有中小学校的社区,培训机构呈现聚集发展态势。特别是在中小学学区,培训机构的数量多,每个学区少则五六家,多则十几家。除了学区之外,在六安市较为热闹的街区也分布有各种素质教育的培训机构,如浙东商贸城、红街、万达广场等地各种教育培训机构鳞次栉比。
其中,本地原生的教育培训机构多数以艺术辅导起步,部分机构从学生托管开始逐渐发展至培训平台,往往呈现小而美的状态。除了本土原生教育培训机构,这几年的品牌加盟教育机构越来越多,纷纷抢占这一“蓝海”。走进学校附近的居民小区,许多公寓房、小区物业用房都被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租用,在经济下行、实体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之下,教育培训俨然成为最为诱人的“蛋糕”。
低风险、低门槛、高收益,这是每个投资者都期望的,但在大家都抱怨生意难做的时候,教育培训产业可谓“一枝独秀”。许多人看到这一行业的巨大市场及其低投入、低风险、低门槛的特点,所以许多人纷纷转行,进入教育培训行业。调查中发现,从事教育培训的“老板”中有的从广告业转来,有的做过中介,还有的开过饭店,大量非教育行业人士的参与,以及师资需求量巨大,使得这个行业看起来红红火火,但却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记者了解到,去年省教育厅公布2016年度全省具有招生资格的民办学历教育学校和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大名单”里,六安有91所民办学历教育学校、71所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取得了“合法身份证”。但实际上,仅仅从城区来看,我市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就有不下200家。记者从市消保协了解到,近年来,关于教育培训机构的投诉也日渐增多,据介绍,非学历教育培训消费投诉主要反映的问题有:退费退款难、培训服务质量差、虚假宣传、机构资质问题等,其中涉及退费退款难的相关投诉占比较多,因对培训机构的教学和服务质量不满意、或因消费者自己的经济、时间等原因,申请解除合约,与商家协商退还余款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教育培训市场的种种乱象,是任何一个新市场发育过程中都会出现的必然现象。市政协委员齐永成认为,这种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自从有了市场经济,“教育产业化论”就像一个“怪胎”横空出世,学区房成了房地产开发的助推器应运而生,买学区房、上好学校成了大部分家庭生活的主旋律,这轮冲击波一直延续现在,仍方兴未艾。各类培训机构、培训班、校外校也借机肆意横生,美其名曰“市场需求”、“存在即合理”,可以说它们是市场经济的衍生物、发酵品,只要存在市场经济,这种现象就必然存在。这种教育产业化怪胎饱受非议,但又屡禁不止,可以说让“爱也是你恨也是你”的声音进入千家万户。
多年从事音乐培训何远老师认为,“这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既要市场自身的净化优胜劣汰,也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虽然校外培训的市场很大,但不是一个短期内可以是实现巨大成长的行业,需要精耕细作,百年树人,教育是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培训虽不同于教育,但也需要生产时间的积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抱着赚钱快的想法,希望在这个市场“捞一把就走”的人永远存在,但不可能永久,只有踏踏实实做好品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教育培训机构才能长久生存而且越办越好。而从政府的角度看,应当加强监管,将教培行业纳入社会教育的管理视野,通过门槛准入、监督检查、建诚信档案等方式,让教育培训产业做长做久。同时,还要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让教育培训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