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黄春燕喜欢钻研,面对困难,也从不退缩。“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只要肯花工夫研究。”在黄春燕工作车间的操作台前的架子上,摆着一个由两个半圆形焊接起来的“小玩意”,这个用于雷达天线骨架的小物件却让黄春燕动了一番脑筋,原来弧形的焊接很费工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通过多次试验,做出了一个辅助焊接的装备,把该项焊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在工作中,像这样的小发明、小创新数不胜数,大大提高了工效。
黄春燕大胆创新,积极主动参与技术攻关,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某雷达工程液冷管路系统316L不锈钢管道焊接技术研究”是“十二五”国家995三期重大工程,她针对大型雷达产品的液冷管路焊接特点,采用柔性焊接工装,通过单面焊双面成形工艺,成功将316L不锈钢引进了大型雷达液冷管路的焊接,实现了焊后管路在腐蚀环境下的应用,开创了大型雷达液冷管路的焊接制造先例,显著提高了雷达产品焊接质量和生产效率,不仅推动了军事装备技术革新,还为企业创造了近千万元产值。她还主动承担了焊接机器人柔性生产线建设任务,在雷达领域首先采用自动化焊接技术,实现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在雷达产品上的焊接应用,在我国率先建立了针对雷达大型结构件设计的焊接自动化生产线,极大地降低了焊接工人劳动强度,创造产值766万元,节约成本33万元。
汗水滴灌焊花,焊花见证荣耀。黄春燕让焊工的成果与骄傲一次次闯入大众视野,用焊枪焊接国防装备挺直的脊梁。她参与焊接的高原自行式炊事车,建功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灾现场;她焊接的雷达多次执行国家大型活动安保任务,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保驾护航;她焊接的军事装备更是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威武亮相。
“焊花”,归来仍是挚爱
20多年的焊工工作中,在父辈们对国防事业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和家人的支持下,黄春燕练就了精湛技术。
黄春燕时常加班连班,很少有空陪伴家人。“父母、公婆都是一线工人退休,爱人也是一线工人,他们都了解我、支持我,才能让我毫无顾虑地干我热爱的事业。”黄春燕告诉记者。
手臂上的烫伤终会痊愈,而焊工技艺和精神的传承绝不能断。黄春燕说,工匠精神就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最大程度把控好细节。
2010年12月,以黄春燕为技术骨干的“长安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在技术创新和带徒传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大师工作室平台,她累计取得技术创新成果13项,并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成员,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工。仅2014年,就有1人成长为焊工技师,1人获安徽省国防科工系统焊接比赛第一名,2人包揽六安市职业技能大赛焊接比赛前两名;2人获六安市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六安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高技能人才储备保障。
“焊工岗位是我最大的荣誉,我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有奉献国防事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收获了人生最大的幸福。”黄春燕常常说,自己是博微长安的一名工人,虽然现在已过退休年龄,但仍然年轻,做自己热爱的工作,能为国家的国防装备事业继续作贡献是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