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林
下骆山,大别山余脉。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裕安区和金寨县交界处。山环西南,水绕东北。从下骆山、贯山、安阳山、马鞍山、猴子山、长山、一直到古壁山,从南到北,逶迤蜿蜒数百公里,形成了皖西的一条天然画廊。
下骆山的来历有两个版本,一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观音菩萨曾骑着骆驼从这里下凡,来人间了解民间疾苦,解救那些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人们为了纪念这一盛事,便将观音骑骆驼驻足的地方起名为下骆山。另一说是在远古时期,皋陶协助大禹治理淮河,曾骑着骆驼,查看汲河、史河等入淮支流情况,在漫流河收集水文资料,于是留下了“下骆山”的地名和传说。这两个版本虽然有所不同,但都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下骆山不愧是一座宝山,是镶嵌在皖西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清明过后,百花争艳,草长莺飞。我与几位文艺界的老师一起,乘车前往这个让我心仪已久的地方。一路上欢歌笑语,我们很快来到了下骆山脚下的“卧佛寺”,一位剃度修行的尼姑在此居住。她热情地给我们递上早已凉好的白开水,供我们饮用,并端来木凳招呼我们坐下休息。
喝了水,补充了体力,我们便在文化站老站长的带领下踏着石级登山。春天的下骆山绿意盎然、朝气蓬勃。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毛竹林,这是一片遮天蔽日,漫无边际的竹海。有的修直挺拔,直冲云霄;有的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那毛竹林的枝叶犹如一顶碧绿色的华盖,露出了蓝天白云,却遮住了太阳,给大地投下了一片阴凉。
在这片林海里徜徉,我们还看到了巨大的千年古树,有的粗到需三至五人才能合抱,这样的古树不是一棵、两棵,而是随处可见。这些古木百树万枝,傲视天公,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几百年的沧桑岁月。漫山遍野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争奇斗艳,错落有致,摇头晃脑,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欢迎着客人的到来。我们踏着台阶,徜徉在绿色的海洋里,置身于天然的氧吧中,林涛阵阵,鸟语嘤嘤,百花争艳,蜂飞蝶舞,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下骆山美丽、俊秀,但她并不太高,我们一行人在山腰的台阶转角处,歇歇脚,看看景,再继续攀登余下的路程,既出了汗,也不至于太累,恰到好处。随行的老站长虽然年逾古稀,但依旧精神矍铄,他一路上还给我们介绍了下骆山光荣的革命历史。在红军时期,下骆山就是革命根据地。红军凭借着下骆山的地理优势,打败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1928年3月,中共霍邱特支在下骆山脚下的漫山红村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霍邱县第一届委员会。这一届县委委员中有很多杰出人士,比如著名烈士、时任县委书记的杨晴轩和委员廖杰吾,新中国文博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冶秋,建国后任上海市委党校一部秘书长的戴铸九等等。
听完老站长的讲述,我们也走到了山顶。山风掠过,林涛啸啸,给人一种“登下骆山而小天下”的强烈震撼之感。在这里,可以俯瞰鳞次栉比的楼房、阡陌纵横的道路;可以看到万顷良田、千亩桃林;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青山绿水、朵朵白云,真是一幅令人心醉的壮美画卷!
我们步入山顶平台,看到平台中央矗立着一座十几米高的山崖。老站长告诉我们,从外表上看,这里是一座山,实际上它是……我们随着老站长走进一道小门,一排数十间整齐的房屋展现在面前。走进室内,一股凉气迎面扑来,汗流浃背的我们,顿感凉爽、惬意起来。老站长继续给我们介绍:“上世纪70年代初,这里建起了微波站。该站担负着国内通信、电报、广播电视的传播任务,是承东启西通讯枢纽的重要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波传输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下骆山微波站却铭刻在几代人的心坎里。”
从微波站里出来,我们来到山顶的南侧,此时我们的耳边响起了天籁般的佛歌声。当老站长再一次把我们引进另一侧山崖间的一道小门时,眼前的景象让我们惊呆了。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一尊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正微笑地看着我们,天籁般的佛歌正是从这里传出。“下骆山香火旺盛,就是在那些非常时期,仍然有很多人乘着夜色来这里烧香祈福。数百年来,从未间断。”老站长接着说,“日据时期,抗日武装在这里抵抗侵略者,未使敌人的爪牙踏入下骆山半步!”
正当我们沉浸在这历史时空时,一阵悠扬的笛声把我们唤回到了现实。原来是我们同行的一位老师在山腰吹起了《步步高》。
是啊!这首笛子独奏不正是对现实的最好诠释吗!下骆山会越来越美,皖西人民会越来越富裕,中国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