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金师校歌

  李皓

  不久前,昔日弟子驱车接我去金寨避暑。金寨,我曾经为之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地方。我在大别山18年,其中在初中、高中教书10年,后到师范又干了8年,学生遍布金寨的山山岭岭、冲冲畈畈。离别多年,故地重游,别有一番快意。

  师生相见分外亲。当年的少男少女,如今大多走过不惑,有的已越过知天命或贴近耳顺,但在我的眼中,他们仍然是年轻人。席间,他们指点教坛,畅叙人生,频频举杯,其乐融融。酒至酣处,蓦地,一曲熟悉的旋律响起,一人领唱起,满座皆和:“迎着春风,迎着朝阳,我们耕耘在大别山上……”校歌!金寨师范学校校歌!此时此地能听到这首久违的校歌,太让我感动了!

  这首歌,打开了我的记忆之门,不由想起《金寨师范学校校歌》诞生前后的点点滴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教育园地一派生机,复校不久的金寨师范在县城梅山镇史河西岸画眉山麓重建校园,广招学子。1982年,我从金寨的一所农村中学调入金师新校,既教语文,又当班主任,接着当教导主任,1984年担任副校长时才36岁。教学之余,我多次跋山涉水,在全县进行教育调查,所到之处,不仅感受到老区基础教育的一切,也追寻到当年红军赤卫队的足迹,了解到大别山教育的一页页历史。就是在那时,我萌发了为金寨师范学校创作校歌的念头。我把这个想法与当时任师范音乐教师的廖家骅先生做了沟通。廖老师当时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长期在老区从事文化教育工作,音乐理论造诣极高。他创作的脍炙人口的歌曲《跟着毛主席向前走》唱遍神州大地;他整理的《大别山民歌联唱》中的49首歌曲于1982年在安徽广播电台播放。廖老师对师范教育情有独钟。他虽然是我的前辈,但与我心有灵犀,鼓励我写出富有大别山师范教育特色的歌词,并答应负责谱曲。廖老师后来调到安师大任音乐系教授,成为我省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当时人们一般认为金寨师范学校创办于1951年,其实不然。我翻阅鄂豫皖苏区教育史册,溯本求源,发现在金寨县版图上,早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留下师范教育的足迹。

  1930年春,鄂豫皖交界处苏维埃政权建立的赤城县(1949年划入金寨县)创办了师范学校,校址在今金寨县汤家汇易氏祠;同年,又办起列宁小学师资训练所,校址在今金寨县七邻湾。

  1940年,当时的立煌县(1949年易名为金寨县)成立了省立立煌师范,校址在原县城金家寨,现已沉没于梅山水库。

  1942年,立煌县又办起简易师范,至1947年,校址几次迁移,先后在今天的金寨县境内桃岭乡墩塘村、七邻湾、金家寨落过脚。

  1951年秋,新中国成立不久,金寨初级师范学校建立(后改为中师)。

  1969年,“文化大革命”正处在高潮,师范教育受到冲击,金寨师范建制被取消,培养师资的任务纳入县“五七大学”师训班。

  1978年后,师范教育再度受到重视,金寨师范一帜再树,在各级政府合力下,很快在县城老鸹窝处建起了占地6公顷多的新校园。

  抚今忆昔,感概万千。我从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理念出发,确立“让师范改变命运,让教学成就人生,在服务乡村中长知识、强才干”的主题、融师范历史、师范生的责任和革命老区金寨精神于一炉,数易其稿,顺利完成校歌歌词的创作。廖老师的历史、人文知识积累丰厚,音乐创作经验丰富。他的旋律中揉合了大别山民歌的元素,一气呵成,让歌词长上翅膀飞了起来。校歌诞生后,一时间课堂内外练唱,舞台上下赛唱,大会小会轮唱,教师唱、学生唱,从金师唱到小学,从县城唱到乡村,那种自豪感、光荣感和使命感,至今还令人感奋不已。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全省中师布局调整,金寨师范学校停办。“人面不知何处去”,但“桃花依旧笑春风”,金师校歌仍沉淀在学子们的心中,回响在老区这片教育热土的青山绿水之间。

  唱校歌,忆往事,学子们谈到了许多平凡而感动的校友往事:1985届学生王绍山,在金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首届进修班学员,我是他的班主任。王绍山毕业后主动去大山深处沙堰乡执教。沙堰乡是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当年,那里的娃子几乎与山外隔绝。金师校歌中“让革命传统大发扬,为四化建设育栋梁”、“入山种桃李”的歌词激励他奉献深山教育。多年来,他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一心一意执教,终因操劳过度,竟在临近退休时猝逝在讲台上。

  二十多年前,天堂寨还处在开发启动阶段。金师学子黄守浩、黄遵毅、沈义明结伴扎根在断月遮云的天堂寨小学。他们在教学之余,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创办了“立足金寨,发行全国”的《摇篮报》。这份油印小报,已成为山里娃与京沪宁汉的城里娃“手拉手”结对沟通的名片。

  “今日刻苦学习,把身体锻炼强壮;明朝奔赴山乡,为基础教育贡献力量”。1987年,18岁的陈涛唱着校歌,怀着金子般的梦想走上了山乡教坛。这位俊美的姑娘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发自学,倾心教研,耕耘二十余载。她不仅获得了大学文凭,还被评为县“教坛新星”。现在,她仍在一所小学从教。她说她喜欢山里的孩子。

  “啊,金寨师范,教师摇篮;啊,金寨师范,桃李芬芳!”几十年间,金师莘莘学子唱着校歌,走向老区小学,走向四面八方……我和众多学子击节而唱,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激情彭湃,唱得泪水盈眶。我真没想到,一首好的校歌影响这么大这么深。这不正是优秀校园文化巨大的精神力量吗?岁月不居,往日不再,但金师精神却一代又一代永远的传承下来……

 选择年月
<2017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123
45678910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永远的金师校歌⊙南山南(外一首)郑儒瀚⊙静窗知秋 徐缓 摄于大别山度假村⊙爱你!直到临终那一刻⊙天然画廊下骆山⊙遇见毛坦厂 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