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国华
《塘约道路》这本书,讲的是贵州安顺市塘约村是怎么从一个贫困村变为比较富裕村的。如果用一段话概括一下,那就是:塘约村选到了一个好书记左文学,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在市委、区委和镇党委的支持下,对村里的土地进行“七权同确”,然后全体村民自愿把承包地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里入了股,成为股东。村成立的合作社,实行村社一体,土地统一规划经营,还根据村里的人才情况,成立了建筑、物流、农业、养殖等多个专业组,大家拿月工资,进行规模经营、专业经营。这样,将过去路没法修、塘没法挖、水利等基础设施无力投入的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变成了全村农户联合起来,从一家一户的单干中重新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走集体化道路,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集体经济由一分积累没有的“空壳村”变为有积累一、二百万元的富裕村,变化和成效都令人惊叹。崭新的变局使外出打工的绝大多数青壮年返回家乡重建家园,先前撂荒的土地全部种上,“留守儿童”的生活结束了,妇女们因丈夫返回精神面貌变得喜笑颜开了,因为劳力回归,生产力又进一步大提高了。
作者王宏甲是一位新华社记者,他在贵州采访时,偶尔得知塘约村的改革和变化,于是他就深入到塘约,长时间地了解观察塘约的发展过程,他还采访了塘约所在的的镇、区和市里的领导们,在充分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写成了7万7千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塘约之路》,开始他给这本书起的名字叫《重建家园》,相比之下,重建只是一种临时的现象,而塘约道路,却涉及到发展道路和未来的前途问题,涉及到改革的重大主题。这本书的文字通俗、朴实,语言生动,内容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在读这本书时,我将贵州的塘约村与江苏的华西村和河南的南街村进行了比较,他们共同的发展模式,就是设法壮大集体经济和集体力量。过去,我们将一大二公的集体经济状态下的集体土地,通过责任承包到户,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的土地经济收入得到了数倍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确实提高了很多。但是,随着过去集体经济时投入的道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的长期消噬和生产队的解体,家庭经济再也无力投入和修复庞大的基础设施,反过来又严重地制约了家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土地责任承包,其本质上是打破了过去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大锅饭”机制,但是,在大多数农村,并没有新的、更科学的新机制跟上。2004年我在南街村调研时,就发现他们的集体经济与全国绝大多数农村相比,是遥遥领先的,土地是规模化经营,村里早就像今天的塘约村形成了村社一体的集体经济机制,根据村里人才的不同,设立不同的产业,如制造业等。那些年,南街村的方便面在我们安徽很多地方都能买得到。因为集体经济强大,南街村和华西村没有贫困户的概念,形成了共同富裕。而反观我们皖西地区,还有那么众多的贫困村贫困户,其根本原因,就像塘约村建立合作社之前一样,村集体就是一个没有经济支撑的、软弱无力的“空壳村”,空壳村是无法把全村农户凝聚起来形成一个巨大力量、发出巨大能量的。
塘约道路不仅仅是一个迅速脱贫的故事,塘约的变化,是在集体所有制得到巩固、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加强的情况下才迅速发挥出的优势,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上层建筑,是在二者的高度统一后获取的结果。在塘约,党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党员合格不合格,由村民投票决定,这种监督的力量是强大的。党员一旦被村民投为不合格,就会被劝其退党,这对一个党员来说,不仅丢失了自己的终身名誉,而且家庭的荣誉也丢失了,所以,塘约村的党员都很尽责尽职。
写到这里,我想谈两点具体的体会:第一,农村的支部书记,除了有担当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和精神,还必须懂经营、会赚钱,真正是个能人而不是光会纸上谈兵。左文学就是这样的人。这样他们才能指导农民搞发展经济。这就叫德才兼备。所以,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的选择,必须注意这点。第二,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应当向王宏甲学习,学习他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他一次次与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机关干部座谈、交流,一次次追问人家:你怎么看?这个有希望吗?能推广吗?要是推广阻力在哪?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作家在采访,在写文章,他是在为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中国贫困农民寻找道路,寻找那种能让人们活得更好、更有尊严、更有希望的未来之路啊!所以,他找到了这条“塘约道路”!
左文学最深的体会是:“单打独斗没出路。”他还说:“什么力量大,人民力量大。什么资源好,人民资源最好。”
安顺市市长曾永涛说:“什么是经济增长点?我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起来了,就是经济增长点。”
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说:“塘约这条路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一群有能力和比较有能力的党员干部没有落下最贫困的人,他们把全村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单打独斗可能产生一个人的富翁,组织起来才能同步小康。”
读这本书,我有一种感动,也有一种期待。从塘约村的探索和发展,我又一次体会到人民的智慧,体会到人民创造历史的科学论断。作为一名记者或作家应该写什么?写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奋斗、人民奋斗的成果和经验。人民群众的奋斗产生有价值的历史,记者和作家及时深入人民之中,采撷那些闪光的东西,让更多的干部群众看到未来、看到希望。这点,王宏甲做到了。塘约走上的这条充满阳光之路,也会照亮更多的“塘约”村以一种改革创新的精神,走出自己发展致富的“塘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