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改“给力”工业“ 换装”撬动增长——我市工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唐明 何海燕 本报记者 鲁艳艳
霍山经济开发区内的优胜美塑胶有限公司,车间里一派火热的生产场景,工人们加班加点赶制运往欧美国家的塑胶地板产品,今年该公司产销两旺,订单已经排到了10月份。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正是由于在技改上不断投入,在创新驱动,引领产品迈上中高端。
不仅仅是一家企业。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市坚持稳增长、强投资、扩总量、促转型,以绿色发展为总取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有序“去降补”,推进“调转促”,全市工业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中向好态势趋于明显,发展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市经信委负责人介绍,上半年,全市956户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88.9亿元,同比增长8.1%,超年度目标任务0.6个百分点,增速比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3个百分点。六安在工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工业经济正在筑牢我市发展之基。
升降之间见质量
总投资91亿元的应流航空产业园、总投资30亿元的北京华夏幸福产业投资基金AT半导体、总投资10亿元的鸿路钢结构智慧城市停车系统及绿色建筑制造基地等项目相继落户。首矿大昌公司股权转让、江汽集团和华润集团在六安增资扩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金寨在协鑫、东旭康图等光伏企业带动下,新能源板块强势崛起。舒城杭埠在胜利精密、沃特玛以及华夏幸福产城一体项目带动下,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板块异军突起。星瑞齿轮高端商用车变速器、沃特玛新能源汽车基地、胜利精密电子产业园、协鑫光伏组件、应流集团船舶及海洋工程关键零部件等一批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装备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竣工投产……
半程已过,欣看收获。翻开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报表,重点监测的工业运行指标呈“五升二降”:1-6月份,全市956家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88.9亿元,增长8.1%;完成工业用电量16.8亿千瓦时,增长25.8%,增幅居全省首位,高于去年同期35.7个百分点;实现工业税收20.2亿元,增长41.5%,高于去年同期2.5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162.9亿元,增长10.4%,高于去年同期25.1个百分点,其中完成技改投资84.9亿元,增长29.9%;1-5月份,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3.2亿元,同比增长28.5%,高于去年同期16.1个百分点。1-5月份,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4%,降幅比全省高9.9个百分点;全市67家亏损规模企业亏损额1.4亿元,同比下降52.9%,连续17个月负增长,降幅位居全省第2位。
在升降之间显示了今年以来我市工业发展特点,坚持绿色发展,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加快调转促步伐,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统一。
打好政策 “组合拳”
年初,市委、市政府连续11年以1号文件出台了年度工业经济工作意见,今年的工作意见中,决定以绿色发展为中心,挖掘比较优势,在产业布局上,以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为重点,着力打造合六叶工业长廊;在主导产业发展上,着力打造装备制造、食品工业、新能源、生物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6大主导产业;在产业集聚上,优先培育衡山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六安齿轮加工基地、六安电机配套基地、金寨新能源集群、杭埠电子信息集群、霍山金寨生物健康集群、六安茶谷、霍邱铁矿深加工基地、叶集家居制造集群9大产业集群,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总量与质量的双量提升。
以政策宣贯和帮扶服务为落脚点,深入推进暖企行动。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惠企政策进千企”服务企业系列活动,送政策,问需求,解难题,促转型,深入企业扎扎实实开展企业服务活动。目前,市经信委正在积极组织企业申报项目,已组织11家专精特新企业与国元证券、华安证券、东北证券、智银投资对接,将在省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挂牌,并获得省奖补资金。155家企业申报支持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精品制造等8个类别项目,拟争取奖补资金1.32亿元。组织开展了2016年度全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目前已完成近500个项目的初审,预计安排市财政奖补资金5000万元。(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