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的扶贫情结——记舒城县五显镇党员黄中来

  本报记者 沈贤中 通讯员 陈胜 祝远升

  舒城县五显镇景山村村民黄中来,一个普通的党员,几十年来,一直情牵扶贫,把扶贫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他说,帮人之困,自己也快乐。

  黄中来的扶贫情结,是从青年时代就形成的。原来,黄中来干了几十年的木匠,年轻时,走村串户为人家打家具。他说,那年代时兴上门打家具,主人家负责一天三顿饭菜。有一次,邻村一个姓刘的村民邀请黄中来去他家打家具,因为他的儿子要结婚了。这是怎样的一家呀?黄中来回忆说,家徒四壁,没有椅子,桌子是三条腿,连张像样的床都没有。黄中来从头开始,一样一样开始打起来。主人非常热情,每天从菜园里摘新鲜的蔬菜,有时杀鸡,有时买点猪肉,保证他的伙食供应。渐渐地,黄中来发现他家有个小姑娘,她手里只端着一只破碗,饭上顶着没油的小咸菜,看着桌上菜,小姑娘也不敢上前夹菜,只是怯生生地望着黄中来。黄中来不忍心让小姑娘吃着这样的饭菜,总是偷偷地夹菜给她。黄中来说,我们不能怪他家大人,因为他家那么困难,顾得了儿子的婚事,小女儿的营养肯定很难顾上。后来,黄中来虽然离开了他家,但一直想法资助小姑娘上学,直至后来上了大学。

  自从资助了小姑娘,他就开始关注身边的穷人。黄中来说,虽然那时我们家也比较穷,但我更愿意拿出来一部分钱和物帮助更困难的人。对家庭困难的,我打家具收个半价,或者不在家主人家吃饭,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

  随着木匠生意越来越好,黄中来的经济状况也相对较好,他开始资助贫困儿童上学,为他们缴学费、买文具,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好好学习。如果走在路上看到有贫困儿童路过,他也会摸摸口袋,掏几十元钱给他们。这么多年来,黄中来到底资助了多少儿童,他自己也不知道了。同时,为了帮助穷人家孩子早自立,黄中来还免费带了不少学徒,手把手地教,直到他们能独立作业为止。

  随着时代的变迁,黄中来的生意也不像以前那样红火了,但他乐于助贫的行为却一直坚持了下来。2016年夏天,舒城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他赶到受灾最严重的柏林、桃溪,向灾区群众送去了急需的生活用品。

  近年来,黄中来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调整了扶贫方法,他说,我们不能总是给钱、给物,我们应培养贫困户的独立、自强意识,树立起他们向贫困宣战的精气神。正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他为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的介绍就业;为无一技之长的,帮助联系学习技能;对有懒汉思想的,鼓励他们要自食其力,不能光想着靠政府帮扶。即使对于孩子,他也创造条件让孩子有机会参加劳动,根据劳动成果,再给钱和物。他说,我们一定不能让贫困户和孩子养成懒汉和心安理得的意识,要相信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摆脱贫困,才能自强自立。

 选择年月
<2017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123
45678910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我市调度安全生产工作⊙省纪委督查我市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省委党校来我市调研脱贫攻坚⊙共同推动人社工作实现新发展⊙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贷”领脱贫 “助”咱致富——苏埠镇淠河村成立全市首个村级资金互助社⊙移民就业变身针织女工⊙大化坪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票助手”软件开出首张发票⊙老木匠的扶贫情结——记舒城县五显镇党员黄中来⊙六安大学科技园获批省青年创业园⊙提质量优结构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