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浩
探索金融扶贫模式
带动产业促增收



在叶集区孙岗乡,石龙河村堰头组贫困户贺中菊不顾高温炎热,正忙着给合作社里的蔬菜、水果施肥浇水。贺中菊所在的丰林农业种植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禽养殖、商品禽生产销售、大棚蔬菜水果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涉农企业。“银行给了我50000元的贷款,让我带资入股,每年公司会给我3000多元的固定分红。”谈到现在的收入,贺中菊满心欢喜,再加上平时在合作社打工,贺中菊一年下来能有15000左右的固定收入。
像贺中菊这样搭上金融扶贫快车的贫困户不在少数,带资入股、分贷统还等多种金融扶贫模式为我市贫困户带来了脱贫新途径。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六安中心支行了解到,自金融扶贫工程实施以来,我市不断推进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实现基础性金融服务全覆盖为目标的普惠金融,以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和创业担保贷款精准到户扶贫为抓手的特惠金融,以“两权”抵押贷款、农业保证保险等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创新为亮点的特色金融,逐步探索出一条“普惠+特惠+特色”的金融扶贫路径,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
据人行六安中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市扶贫贷款余额6.48亿元,本年累计发放4.36亿元,共支持了40余家涉农企业和4家专业合作社,带动了10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另外,各县区金融机构积极推广户贷企用、带资入股、大户带动等帮扶模式,投放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全市较年初新增小额扶贫贷款13.52亿元,新增贷款户数4.59万户,提前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全年工作任务。
因户制宜谋篇施策
建立精准扶贫档案
“你们家里的情况比较适合搞光伏发电,平时你可以去合作社里打打零工。”近日,在霍山县落儿岭镇,六安农商银行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制订贫困户脱贫措施。市金融办俞德元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自金融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建立和强化了扶贫主办银行制度,以涉农银行为主体压实金融扶贫责任,同时放宽借款人年龄限制,下放扶贫贷款审批权限,完善扶贫小额贷款尽职免责制度。“最重要的是,精准落实‘一家一户’型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做到因户施策,精准扶贫。”俞德元表示,涉农银行行长和客户经理进村入户摸底调研,就是为了确保有效了解所辖农村、市场、社区的金融服务需求,实现信息获取对称。
“我们在乡镇初选名单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贷前调查,各包点人员深入基层,至少要走访8-10户贫困户。”六安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六安农商银行建立了区、乡、村三个层面的联系机制,支行长与所在乡镇对接,客户经理与各村两委对接,为贫困户中有生产能力、有经营项目资金需求的对象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截至7月6日,该行今年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30395.3万元,突破3亿元,惠及超10000户贫困户,完成省联社2017年小额扶贫贷款投放任务的121.58%,这也是该行实施金融扶贫以来取得的重大阶段性进展。
众所周知,有些贫困人口因病致贫或丧失劳力,这些贫困户没有生产、经营能力,他们的脱贫之路在哪里?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为解决部分无劳动力的贫困户持久脱贫问题,我市大力发展光伏扶贫项目。目前,全市已建成并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262个,建成贫困户个人分布式光伏电站近1.2万户,可实现户均年增收3000元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收6万元。截至目前,我市裕安区和金寨县已累计成功发放光伏扶贫项目贷款7.47亿元,帮助224个村级集体和10000余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完善保障体系
应对金融风险
如何完善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怎样应对金融风险也是我市金融扶贫工程中的一项重点内容。“作为在全省率先开展‘特色农业脱贫保险试点’工作的县区,金寨县积极作为,为探索、完善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迈出了坚实一步。”俞德元告诉记者,6月30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金寨支公司与金寨县映山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顺利签下特色农业脱贫保险第一单,承保高山有机稻608亩,提高了企业及合作贫困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据了解,在金融扶贫工程中,我市鼓励有条件的贫困地区逐步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标准,积极推广大宗农作物(牲畜)政策性附加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模式,稳步推进森林、育肥猪保险试点,探索开展天气指数、目标价格、收入保险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给予一定保费补贴。
在金寨县特色农业脱贫保险试点工作中,除了种植、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外,一般农户及贫困户也可参与。“试点对象为茶叶、生姜、猕猴桃、茭白、露地蔬菜、高山有机稻、生猪,保费由投保人自交50%,县财政补贴50%。”俞德元告诉记者,其中,贫困户参加投保自缴20%,县财政补贴提高到80%。
为降低融资风险、保证脱贫效果,我市还通过设立扶贫开发产业基金、壮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等措施降低金融风险,为扶贫开发提供融资担保。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全国金融改革试点县区,金寨县先进做法也将在适当的时机向全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