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贤中 通讯员 雷威
“邹传和,一斤二两!杨学能,五斤四两!……”这是霍山县诸佛庵镇上谷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李齐文,正在用杆秤秤着当地群众新采摘的茶草。茶季已近尾声,但上谷村的茶农正为采摘茶叶忙得不亦乐乎,上谷茶叶合作社正在收购茶草进行红茶制作生产。今年以来,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上谷村依托茶叶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茶叶工艺,努力走出一条以“红茶、黄茶、绿茶”为主的茶产业发展致富路。
上谷村位于霍山县诸佛庵镇西部,平均海拔500米左右,是霍山优质茶叶产区。这里山高雾大、雨水充沛、湿度大、漫射光多、昼夜温差大、土壤疏松肥沃、PH值5.5左右,极适茶树生长,现有优质茶园2000多亩。上谷茶叶生产历史较长,其中以上谷绿茶最为著名,其茶品质优越、香高持久、滋味醇厚,上世纪70年代享誉全省、远销国内外,供不应求。该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社员江光富说:“过去在七十年代,我们这里的茶就远近闻名,在八十年代发展经济建设的时候,栽桑打茶的口号使得本地茶叶得到大面积的发展。茶叶产量上去了,可茶叶的制作就不精细了,上谷名优茶品牌没有得到保护和发展”。因为各种原因,上谷茶叶逐渐淡出市场,优质的茶叶品质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质量上不去,当地的茶农收入得不到提高,只能守着金山要饭吃。
为改变这一局面,自2016年起,上谷村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对老茶厂进行翻建,修建了一个800平米的钢架结构厂房。茶厂改造升级后,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延长茶叶生产周期,提高上谷茶叶资源的利用率,使全村茶叶亩收入达4000元左右。特别是2017年,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结合本地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红、黄、绿”三大茶叶体系,将茶季时段分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生产精品黄芽,第二阶段生产养生红茶,第三阶段生产特色绿茶。同时,成立了茶叶扶贫合作社,新上了绿茶、红茶生产线,并从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到生产加工每个环节开始培训。该村贫困户王义发今年76岁,当问到村里搞红茶制作时,他高兴地说:“村里面搞红茶试生产,我三天半摘了15斤茶叶,卖了225块钱,象他们会摘的一天能摘200来块,我一老头子现在三天半也能挣二百多块钱,欢喜得不得了。”
走进上谷村茶厂,茶叶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围绕在茶叶生产机械周围,聆听从江苏聘请的红茶制作技术员讲解制茶工艺。他们一边仔细观看茶叶生产操作过程,一边询问技术要领,盼技术、想脱贫、能致富成为他们守着茶山的愿望。合作社社员、贫困户钱先国是首批参加茶叶扶贫合作社的人,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我们这的茶以前就是茶春季2个月左右摘些小茶,随着茶季价格的波动收入只有3000块钱左右,到了黄大茶上市茶叶不值钱了就全部剪了,现在村里搞红茶制作,茶草价格又比较平稳,采摘期又延长2个月,除去雨天等按照45天计算,也能增加7000块钱左右的收入,整个茶季价格是两头都高。现在我们红茶制作工艺也学会了,加上销路不断拓展,我们上谷红茶一定会红起来。”村书记肖杰介绍说:“茶厂升级改造完成和茶叶扶贫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有效解决了茶农卖茶难的问题,特别是贫困户茶农,通过参与到茶叶合作社项目中来,人均至少可增收3000元以上。”喜看百里茶谷一点红,合作精准扶贫富茶农。“红、黄、绿”三大特色茶叶,让深藏在大山里的上谷茶香飘远近,脱贫道路也因“红、黄、绿”神采绽放、缤纷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