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储勇 桑宏 通讯员 文继强
连日的高温天,52岁的杨永芳闲着没事便在家中精心拾掇着前两年买来的一盆绿意盎然的平安树。
杨永芳家是六安开发区双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08年以来,她的家里接二连三地遭遇“祸事”:先是丈夫吴启友被查出患有胃癌中晚期,紧接着她本人因子宫肌瘤住院手术,剩下的“顶梁柱”——她儿子在2015年又因意外摔伤……种种“不幸”加于这个家庭,让原本殷实的生活变得贫困交加,并欠下了10多万元的外债。
买回这盆平安树,杨永芳当初的想法仅仅是希望它能为家人带来平安,但是如今,杨永芳又有了新的憧憬。她告诉记者,虽然她与丈夫两人因病无法再从事体力劳动,但儿子、儿媳都已通过帮扶干部的介绍双双捧上“饭碗”:她的儿子在城区一家物流公司做快递员,月薪3000元左右;儿媳免实习期直接成为艾莱依服饰的员工,每月也有约2500元的收入。“家里两个人有了固定收入,脱贫有盼头了!我也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推进就业扶贫,为贫困群众带来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举措,也是近年来六安开发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着力点。如今,在六安开发区像杨永芳家一样,通过就业实现稳定脱贫增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不少见。据统计,该区8个行政村2016年已脱贫的83户和未脱贫的389户贫困户中,实施就业脱贫的有293户335人。这293户贫困户家庭至少有1人以上走上工作岗位,基本实现“一人就业带动全家脱贫”的目标。
聚力就业扶贫
和平村位于六安开发区东北边,是2013年从金安区划入六安开发区的8个行政村之一。在六安开发区近年来的大开发、大建设热潮下,临近城区的和平村成了开发区征迁的“主战场”,目前7000多亩土地中有一半以上被征用。
“随着土地陆续被征,村里的闲置劳动力越来越多,其中有不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日前,在和平村村部,村书记、主任杨培刚对记者说,在当下脱贫攻坚的紧要关头,如何帮助他们找到脱贫增收新渠道成了一道现实难题,但开发区的特殊定位,决定了不能靠发展种养殖业、光伏等产业来帮助贫困户增收,“因为我们要避免重复建设及资金的无效投入。”
立新村也是2013年划入六安开发区,是六安开发区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虽尚未纳入开发区征迁开发范围,但村里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流转率达到了95%,村民的田地悉数被种粮大户租用耕种。立新村村书记崔从军说,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后,村民拿着不多的土地租金,同样也面临着“增收难”问题。
“我们开发区的定位是‘工业经济主战场、招商引资主阵地’。”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这一定位下,受开发、规划等相关限制,六安开发区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无法像其他县区一样,实施基础设施、种养殖产业、光伏扶贫等十大帮扶项目,这也成了开发区脱贫攻坚工作中所面临的一大“痛点”。
扶贫是目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六安开发区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虽带动了全区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攀升,但未开发区域农村群众因病、因残致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如何破解开发区扶贫“痛点”,帮助贫困群众尽快实现脱贫增收?六安开发区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决定依托园区企业集群的优势,聚力就业扶贫,因区制宜,精准施策,努力形成开发区脱贫攻坚工作特色。
(下转四版)